宋代资善堂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二、学术史回顾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页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资善堂创设的背景 | 第14-23页 |
第一节 从东宫到资善堂 | 第14-20页 |
第二节 “崇文”理念下的皇子教育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资善堂建立的时间位置及外部联系 | 第23-39页 |
第一节 北宋资善堂建立的时间与位置 | 第23-29页 |
一、北宋资善堂创设的时间 | 第23-26页 |
二、北宋资善堂的位置 | 第26-29页 |
第二节 南宋资善堂建立的时间与位置 | 第29-33页 |
一、南宋资善堂的建立 | 第30页 |
二、南宋资善堂的位置 | 第30-33页 |
第三节 资善堂与其它机构的关系 | 第33-37页 |
一、资善堂与经筵 | 第33-34页 |
二、资善堂与东宫 | 第34-36页 |
三、资善堂与皇子位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资善堂官员僚属配置 | 第39-46页 |
第一节 资善堂的学官 | 第39-42页 |
一、资善堂翊善 | 第39-40页 |
二、资善堂赞读、直讲 | 第40页 |
三、资善堂说书、小学教授 | 第40-41页 |
四、皇太子宫小学教授 | 第41-42页 |
第二节 资善堂的管理官员 | 第42-43页 |
一、资善堂都监 | 第42页 |
二、资善堂祗候 | 第42页 |
三、资善堂手分等 | 第42-43页 |
第三节 资善堂的其它人员 | 第43-45页 |
一、资善堂伴读 | 第43-44页 |
二、资善堂诸祗应、色人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两宋资善堂的兴废变迁 | 第46-60页 |
第一节 北宋资善堂的兴废变迁 | 第46-55页 |
一、宋真宗至仁宗时期的资善堂 | 第46-48页 |
二、英宗至哲宗时期的资善堂 | 第48-53页 |
三、宋徽宗时期的资善堂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南宋资善堂的兴废变迁 | 第55-59页 |
一、高孝时期的资善堂 | 第55-57页 |
二、光宗、宁宗时期的资善堂 | 第57-58页 |
三、理宗以后的资善堂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