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苏童与毕飞宇小说创作比较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2-18页
    0.1 “先锋”的演变史:从苏童到毕飞宇第12-14页
    0.2 相关论题的研究综述第14-16页
    0.3 研究方法及价值第16-18页
1 “一代作家,两代格局”的言说起点第18-28页
    1.1 文学地理学:同一地域,别样的“南方精神”第19-21页
        1.1.1 苏南小镇的颓败阴郁与苏北乡村的自由旷放第19-20页
        1.1.2 “恋根”情结的抒臆与“寻根”意志的追寻第20-21页
    1.2 一代记忆,两块历史镜像的辐射第21-25页
        1.2.1 童年记忆:“集体记忆”的时代烙印与“个体记忆”的日久弥新第22-24页
        1.2.2 英雄主义的热血崇拜与理想主义的不羁追求第24-25页
    1.3 “起点”与“在路上”的代际创作流向第25-28页
        1.3.1 先锋叙述实验的开拓与发展第25-26页
        1.3.2 写实的神秘色彩与写实的“鬼文化”第26-28页
2 历史叙事:自我建构与“灰色的年代”第28-37页
    2.1 民间历史的阐发:主体意识的精神建构第28-33页
        2.1.1 “故事新编”:以陌生化重构神话与以现实演绎历史第29-31页
        2.1.2 民间哲学的表征:国民性批判与揭示现实的荒诞第31-33页
    2.2 民国书写:“灰色年代”的叩问第33-37页
        2.2.1 回溯家族史:颓败、探寻与追悼第33-35页
        2.2.2 精神内核:人性的批判与文化的失落第35-37页
3 南方空间:讲述故事的载体第37-51页
    3.1 无尽的漂泊:从“枫杨林”故乡与南京系列谈起第37-43页
        3.1.1 空间的游移者:反抗命运的逃亡者与寻求身份认同的异乡人第38-41页
        3.1.2 心灵的游荡者:无处安放身心的逃亡者与精神游离的“异乡人”第41-43页
    3.2 “时代的记忆”:从“香椿树街”与苏北乡村的青年谈起第43-47页
        3.2.1 “仇父”的青春荷尔蒙:暴力压制的抗争与权力制裁的对抗第43-45页
        3.2.2 “孤独患者”:恋物癖的街头少年与在想象中狂欢的乡间男孩第45-47页
    3.3 生存的探求:特定时代人性的拷问第47-51页
        3.3.1 生存的焦虑:无望的宿命轮回与无奈的身份错位第47-49页
        3.3.2 本“性”的迷失:人的主体性的缺失与人的精神的空虚第49-51页
4 女性形象及其心理的个性把握第51-64页
    4.1 宿命的轮回:从“红粉”家族与“三玉”系列的女性形象言说第51-56页
        4.1.1 生存体验的创伤:男权意识的附庸与极权意志的执念第52-54页
        4.1.2 同性的冲突模式:阴柔的暴力与强势的反击第54-56页
    4.2 当下欲望的沉浮:不同个性女性的自我选择第56-60页
        4.2.1 现代围城的困兽:物欲生活的无力攀附与现实处境的艰难选择第56-58页
        4.2.2 无所适从的两性关系:女性反抗与女性“出走”第58-60页
    4.3 精神的迷茫:女性价值与尊严的缺失第60-64页
        4.3.1 被围困的“姊妹鸟”:同归于尽的悲剧命运与由善趋恶的生命困囿第61-62页
        4.3.2 深陷孤独的囚牢:“本我”的冲动与“自我”的突围第62-64页
5 苏童、毕飞宇小说艺术特征的差异性第64-74页
    5.1 叙事结构的阶段性差异第64-67页
    5.2 诗意的选择:意象化叙事与修辞化叙事第67-71页
    5.3 陌生化语言:语言的隐喻与反讽第71-74页
6 比较之超越第74-80页
    6.1 江南美学的多样性扩充:心理江南的主体感知与现实南方的主观体验第74-76页
    6.2 照察现实种种:对人性的审美观照与揭示人性本真的异化第76-80页
结束语:找寻内心的真实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7页
致谢第87-88页
攻读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项目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统戏曲中“李杨”故事的演变
下一篇:唐代启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