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 ·光催化氧化的概述 | 第11页 |
|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的基本机理 | 第12-13页 |
|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的发展趋势 | 第14页 |
| ·沸石负载型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4-20页 |
| ·沸石的结构特点与性质 | 第15-17页 |
| ·沸石负载型Ti0_2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7页 |
| ·沸石负载型光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纳米氧化亚铜的光催化优势与制备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 ·氧化亚铜的性质和用途 | 第20-21页 |
| ·氧化亚铜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试验材料、药剂、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26-3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28页 |
| ·试验用沸石 | 第26页 |
| ·试验废水 | 第26页 |
| ·试验用试剂 | 第26-27页 |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7-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 ·光催化试验 | 第28页 |
| ·铁炭微电解试验 | 第28-29页 |
| ·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 ·脱色率测定 | 第29页 |
| ·COD 的快速测定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31-46页 |
| ·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31-33页 |
| ·Ti0_2溶胶的制备 | 第31页 |
| ·纳米Cu_20 的制备 | 第31-32页 |
| ·沸石-Ti0_2-Cu_20 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2-33页 |
| ·复合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 第33-42页 |
| ·X 射线粉晶衍射(XRD)分析 | 第34-35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35-37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分析 | 第37-39页 |
|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分析 | 第39-40页 |
| ·原子能谱(EDS)分析 | 第40-42页 |
| ·纳米氧化亚铜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42-46页 |
| ·纳米氧化亚铜制备影响因素 | 第42-44页 |
| ·不同条件下制备出的Cu_20 表征结果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复合光催化材料用于废水处理的研究 | 第46-65页 |
| ·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试验 | 第46-52页 |
| ·光源和光照时间对亚甲基蓝脱色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复合光催化材料用量对脱色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亚甲基蓝初始浓度对脱色率的影响 | 第49页 |
| ·亚甲基蓝溶液pH 值对脱色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 ·不同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脱色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微电解-光催化组合工艺处理某制药厂废水试验 | 第52-65页 |
| ·试验工艺确定 | 第52-53页 |
| ·铁炭微电解试验 | 第53-58页 |
| ·光催化试验 | 第58-63页 |
| ·混凝沉淀 | 第63-64页 |
| ·本节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机理探讨 | 第65-74页 |
| ·铁炭微电解反应 | 第65-68页 |
| ·微电解反应机理 | 第65-66页 |
| ·微电解反应动力学 | 第66-68页 |
| ·光催化反应 | 第68-72页 |
| ·光催化氧化反应过程 | 第68页 |
| ·光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 第68-70页 |
| ·光催化氧化动力学研究 | 第70-72页 |
| ·Fenton 试剂氧化机理 | 第72-7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4-78页 |
| ·结论 | 第74-76页 |
| ·建议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7页 |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