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利用ABCG15基因构建的水稻轮回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文献综述第11-27页
    1.1 轮回选择的主要作用第11-12页
    1.2 轮回育种方法第12-16页
        1.2.1 混合选择法第13页
        1.2.2 改良穗行选择法第13-14页
        1.2.3 自交后代选择法第14页
        1.2.4 半同胞轮回选择第14-15页
        1.2.5 全同胞轮回选择第15页
        1.2.6 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第15-16页
        1.2.7 全同胞相互轮回选择第16页
        1.2.8 综合选择法第16页
    1.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16-20页
        1.3.1 形态标记第17页
        1.3.2 蛋白质标记第17-18页
        1.3.3 DNA分子标记第18-20页
    1.4 雄性不育性在育种中的应用第20-22页
        1.4.1 雄性不育的概念及特征第20-21页
        1.4.2 雄性不育的分类第21页
        1.4.3 雄性不育在水稻育种中的运用第21-22页
    1.5 利用雄性不育进行水稻轮回选择育种的研究进展第22-25页
        1.5.1 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轮回选择研究进展第22-23页
        1.5.2 利用光温敏核不育轮回选择研究进展第23-24页
        1.5.3 利用显性基因轮回选择研究进展第24页
        1.5.4 利用普通隐性核不育进行轮回选择的研究进展第24-25页
    1.6 目前水稻轮回选择所遇到的问题第25-26页
    1.7 开题设想第26-2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7-32页
    2.1 材料第27-28页
        2.1.1 主要仪器第27页
        2.1.2 供试材料第27-28页
    2.2 方法第28-32页
        2.2.1 轮回育种方法第28-30页
        2.2.2 性状调查第30页
        2.2.3 轮回选择的比较第30页
        2.2.4 DNA提取第30页
        2.2.5 PCR检测第30-31页
        2.2.6 多态性统计第31-3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2-53页
    3.1 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2-37页
        3.1.1 农艺性状的表现第32-34页
        3.1.2 SSR标记扩增结果第34-35页
        3.1.3 基于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第35-36页
        3.1.4 亲本聚类分析第36-37页
    3.2 利用SSR标记分析各轮回世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第37-44页
        3.2.1 群体多态性位点比较第37-38页
        3.2.2 群体基因杂合度比较第38-39页
        3.2.3 改良世代遗传距离比较第39-40页
        3.2.4 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第40-41页
        3.2.5 改良群体聚类分析第41-44页
    3.3 各轮回世代的配合力分析第44-53页
        3.3.1 改良世代群体主要性状显著性检验第44-46页
        3.3.2 配合力方差分析第46页
        3.3.3 各农艺性状的贡献率第46-47页
        3.3.4 各农艺性状的遗传力第47-48页
        3.3.5 各轮回特殊配合力(SCA)相对效应值平均值比较第48-50页
        3.3.6 各轮回一般配合力(GCA)相对效应值平均值比较第50-51页
        3.3.7 主要性状GCA相对效应值聚类分析第51-53页
4 讨论第53-57页
    4.1 轮回选择方法第53页
    4.2 轮回选择次数第53-54页
    4.3 轮回选择亲本数目与及时加入新的亲本第54-55页
    4.4 轮回选择效果评价第55页
    4.5 改良方法建议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附录第63-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无人车的多目融合感知研究
下一篇: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