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白头翁 | 第9-17页 |
1.1.1 白头翁的资源情况 | 第9页 |
1.1.2 白头翁植物的化学成分 | 第9-16页 |
1.1.2.1 齐墩果烷型白头翁皂苷 | 第10-13页 |
1.1.2.2 羽扇豆烷型白头翁皂苷 | 第13-16页 |
1.1.3 白头翁的药理作用 | 第16-17页 |
1.1.3.1 抗炎、抗氧化作用 | 第16页 |
1.1.3.2 抗寄生虫、病原微生物作用 | 第16页 |
1.1.3.3 保肝、增强免疫力作用 | 第16-17页 |
1.1.3.4 抗肿瘤作用 | 第17页 |
1.2 皂苷的分离纯化及检测方法 | 第17-19页 |
1.2.1 分离纯化方法 | 第17-18页 |
1.2.1.1 树脂法 | 第17页 |
1.2.1.2 硅胶柱层析法 | 第17-18页 |
1.2.1.3 制备色谱法 | 第18页 |
1.2.1.4 结晶、重结晶法 | 第18页 |
1.2.2 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1.2.2.1 薄层层析(TLC)法 | 第18页 |
1.2.2.2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 第18-19页 |
1.2.2.3 核磁共振(NMR)法 | 第19页 |
1.3 生物转化 | 第19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1 菌种 | 第21页 |
2.1.2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21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30页 |
2.2.1 白头翁皂苷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2.2.2 白头翁总皂苷的制备 | 第22-25页 |
2.2.2.1 白头翁总皂苷的提取 | 第22-23页 |
2.2.2.2 白头翁总皂苷的分离纯化 | 第23-25页 |
2.2.3 白头翁皂苷酶的筛选及纯化 | 第25-27页 |
2.2.3.1 产酶菌种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确定 | 第25-26页 |
2.2.3.2 白头翁皂苷水解酶的分离纯化研究 | 第26-27页 |
2.2.4 白头翁皂苷水解酶对白头翁皂苷单体的水解作用的研究 | 第27页 |
2.2.5 白头翁皂苷生物转化产物的制备 | 第27-30页 |
2.2.5.1 酶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7-28页 |
2.2.5.2 白头翁皂苷生物转化的放大 | 第28页 |
2.2.5.3 硅胶柱及结晶法分离纯化生物转化产物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0-58页 |
3.1 白头翁底物皂苷的制备 | 第30-31页 |
3.1.1 白头翁总皂苷的提取 | 第30页 |
3.1.2 白头翁总皂苷的分离纯化 | 第30-31页 |
3.2 白头翁皂苷单体的分离 | 第31-36页 |
3.2.1 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白头翁皂苷 | 第31-35页 |
3.2.2 制备色谱法分离纯化白头翁皂苷 | 第35-36页 |
3.3 生物转化 | 第36-48页 |
3.3.1 白头翁皂苷水解酶产酶菌株的筛选 | 第36-37页 |
3.3.2 白头翁皂苷水解酶发酵条件的确定 | 第37-39页 |
3.3.2.1 最佳诱导物的确定 | 第37-38页 |
3.3.2.2 最佳诱导物浓度的确定 | 第38页 |
3.3.2.3 最佳发酵时间的确定 | 第38-39页 |
3.3.3 白头翁皂苷水解酶的分离纯化及酶的水解作用 | 第39-48页 |
3.3.3.1 白头翁皂苷水解酶的分离纯化 | 第39-44页 |
3.3.3.2 白头翁皂苷水解酶的纯度检测及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 第44-45页 |
3.3.3.3 白头翁皂苷水解酶水解单体白头翁皂苷机理的研究 | 第45-48页 |
3.4 白头翁皂苷酶解产物的制备 | 第48-58页 |
3.4.1 酶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48-50页 |
3.4.1.1 酶反应最适底物浓度的确定 | 第48页 |
3.4.1.2 酶反应最适时间的确定 | 第48-49页 |
3.4.1.3 酶反应最适温度的确定 | 第49-50页 |
3.4.1.4 酶反应最适pH的确定 | 第50页 |
3.4.2 白头翁皂苷酶解产物的大量制备 | 第50-58页 |
3.4.2.1 白头翁皂苷酶解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51-56页 |
3.4.2.2 核磁共振法检测实验中分离得到的白头翁皂苷A3结构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白头翁皂苷A3核磁检测图谱 | 第63-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