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6-29页 |
1 艾滋病的现代医学认识 | 第16-19页 |
1.1 我国艾滋病流行特征 | 第16-17页 |
1.2 艾滋病病毒特点 | 第17-18页 |
1.3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 | 第18页 |
1.4 西医治疗 | 第18-19页 |
2 祖国医学对艾滋病的研究 | 第19-25页 |
2.1 艾滋病的中医病名研究 | 第19-21页 |
2.2 病因病机 | 第21-23页 |
2.3 中医药对艾滋病无症状期的治疗 | 第23-25页 |
3 蛋白组学 | 第25-29页 |
3.1 概念 | 第25-26页 |
3.2 蛋白组学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 第26-27页 |
3.3 蛋白质组学在艾滋病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9-5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2 研究对象 | 第29-31页 |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29页 |
2.2 诊断标准 | 第29-31页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9-30页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0-31页 |
2.3 患者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第3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4 实验研究 | 第32-35页 |
4.1 研究仪器与试剂 | 第32-33页 |
4.1.1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4.2 实验步骤 | 第33-35页 |
4.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页 |
5 研究结果 | 第35-42页 |
5.1 三组间性别构成情况 | 第35-36页 |
5.2 三组间年龄构成情况 | 第36页 |
5.3 实验室指标分析 | 第36-37页 |
5.3.1 无症状期热毒蕴结证与脾肾阳虚证病毒载量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5.3.2 无症状期热毒蕴结证与脾肾阳虚证CD4~+、CD8~+T淋巴细胞对比分析 | 第37页 |
5.4 WesternBlod检测FN1的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5.5 WesternBlod检测GPX1的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5.6 WesternBlod检测ApoD的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5.7 WesternBlod检测ApoE的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6 讨论 | 第42-54页 |
6.1 艾滋病无症状期热毒蕴结证组与脾肾阳虚证组CD4~+水平差异分析 | 第43-44页 |
6.2 艾滋病无症状期热毒蕴结证组及脾肾阳虚证组与健康对照组特征性蛋白分析 | 第44-54页 |
6.2.1 纤维连接蛋白1 | 第44-48页 |
6.2.2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 | 第48-51页 |
6.2.3 载脂蛋白E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问题和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9页 |
综述 蛋白质组学与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概况 | 第69-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