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论文

土壤速效养分高光谱检测方法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主要缩略词表第19-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5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0-2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22-30页
        1.2.1 土壤属性的快速检测技术第22-24页
        1.2.2 土壤属性高光谱检测技术第24-28页
        1.2.3 土壤速效养分光谱检测技术第28-30页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0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第30-35页
        1.3.1 研究内容第30-31页
        1.3.2 技术路线第31-33页
        1.3.3 结构安排第33-35页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获取第35-43页
    2.1 皖北砂姜黑土数据获取与处理第35-40页
        2.1.1 研究区域第35页
        2.1.2 土壤样本采集与处理第35-36页
        2.1.3 理化检测分析第36-37页
        2.1.4 实验设备与光谱采集第37-38页
        2.1.5 成像光谱提取与处理第38-40页
    2.2 内盖夫黄绵土数据获取与处理第40-42页
        2.2.1 研究区域第40-41页
        2.2.2 野外光谱采集第41-42页
        2.2.3 土壤采集与理化检测分析第42页
    2.3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土壤光谱模型校正分析方法第43-52页
    3.1 光谱预处理与变换方法第43-45页
        3.1.1 滤波平滑第43-44页
        3.1.2 导数变换第44页
        3.1.3 散射校正第44页
        3.1.4 对数变换第44页
        3.1.5 小波变换第44-45页
        3.1.6 数据标准化第45页
    3.2 建模算法第45-49页
        3.2.1 偏最小二乘回归第45-47页
        3.2.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第47-48页
        3.2.3 BP神经网络第48-49页
    3.3 校正集与验证集的划分第49-50页
    3.4 模型评价与选择第50-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土壤速效养分VNIR成像高光谱预测研究第52-70页
    4.1 室内VNIR光谱特征及分析第52-56页
        4.1.1 原始光谱特征第52-53页
        4.1.2 预处理变换对光谱的影响第53-54页
        4.1.3 光谱与速效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第54-56页
    4.2 模型预测结果第56-59页
        4.2.1 PLS-R模型预测效果第56-57页
        4.2.2 LS-SVM模型预测效果第57-58页
        4.2.3 BPNN模型预测效果第58-59页
    4.3 不同校正方法对模型的影响第59-62页
        4.3.1 不同预处理变换对模型的影响第60-61页
        4.3.2 不同回归算法对模型的影响第61-62页
    4.4 校正方法的选择第62-64页
    4.5 基于PLS-BPNN的土壤速效磷预测第64-69页
        4.5.1 基于潜在变量的BPNN校正建模第64-66页
        4.5.2 基于特征波长的BPNN校正建模第66-68页
        4.5.3 不同建模方法的对比分析第68-69页
    4.6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基于多任务学习的土壤速效养分野外原位高光谱预测研究第70-85页
    5.1 野外原位VNIR/SWIR光谱响应特征分析第71-72页
    5.2 光谱预处理与变换第72页
    5.3 数据集划分与模型评价第72页
    5.4 基于dirtymodel的线性多任务学习算法第72-75页
        5.4.1 多任务学习简介第72-73页
        5.4.2 Dirtymodel算法第73-75页
    5.5 PLS-R模型预测效果第75-78页
        5.5.1 模型预测结果第75-76页
        5.5.2 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的分布第76-78页
    5.6 LMTL模型预测效果第78-83页
        5.6.1 正则化参数对模型的影响第78-81页
        5.6.2 模型预测结果与使用特征第81-82页
        5.6.3 LMTL模型使用特征的分析第82-83页
    5.7 讨论第83-84页
        5.7.1 PLS-R和LMTL模型性能对比第83-84页
        5.7.2 共享特征分析第84页
    5.8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六章 基于收缩算法的土壤速效养分野外原位高光谱预测研究第85-94页
    6.1 收缩算法第85-88页
        6.1.1 GLSW算法第85-86页
        6.1.2 Lasso正则化算法第86-87页
        6.1.3 双收缩分析流程第87-88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88-91页
        6.2.1 正则化参数对双收缩预测模型的影响第88-89页
        6.2.2 双收缩模型预测结果第89-90页
        6.2.3 单收缩模型预测结果第90-91页
    6.3 讨论第91-93页
        6.3.1 GLSW对光谱的影响第91-92页
        6.3.2 双收缩模型使用特征的分析第92页
        6.3.3 双收缩模型与LMTL模型的对比第92-93页
    6.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4-96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94-95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95页
    7.3 研究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7页
作者简介第107-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薯茎秆切割力学特性与仿真分析
下一篇: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特性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