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临床研究 | 第12-19页 |
1.病例选择 | 第12-14页 |
1.1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1.4 剔除标准 | 第13-14页 |
1.5 退出标准 | 第14页 |
1.6 中止标准 | 第14页 |
2.实施方法 | 第14-15页 |
2.1 分组方法 | 第14页 |
2.2 治疗方案 | 第14-15页 |
3.观察指标 | 第15-17页 |
3.1 背景资料 | 第15页 |
3.2 疗效性指标 | 第15-16页 |
3.3 终点事件指标 | 第16-17页 |
3.4 安全性指标 | 第17页 |
4.疗效及安全评价标准 | 第17-18页 |
4.1 计量资料有效性评价 | 第17页 |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第17页 |
4.3 安全性评价 | 第17-18页 |
5.技术路线 | 第18页 |
6.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结果 | 第19-28页 |
1.一般情况 | 第19-22页 |
1.1 性别、年龄、BMI比较 | 第19-20页 |
1.2 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 | 第20页 |
1.3 治疗前生活质量总评分比较 | 第20页 |
1.4 治疗前血糖比较 | 第20-21页 |
1.5 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 第21页 |
1.6 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 | 第21-22页 |
1.7 治疗前T-AOC、MDA比较 | 第22页 |
2.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第22-23页 |
3.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情况 | 第23-24页 |
3.1 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情况 | 第23页 |
3.2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总评分比较 | 第23-24页 |
4.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 | 第24-26页 |
4.1 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 第24-25页 |
4.2 治疗前后HbA1c的比较 | 第25-26页 |
5.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 第26-27页 |
6.治疗前后T-AOC、MDA情况 | 第27-28页 |
6.1 治疗前后T-AOC比较 | 第27页 |
6.2 治疗前后MDA比较 | 第27-28页 |
7.终点事件评价 | 第28页 |
8.安全性评价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30页 |
讨论 | 第30-49页 |
1.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第30-31页 |
1.1 消渴的病因病机 | 第30页 |
1.2 消渴变证的病因病机 | 第30-31页 |
1.3 治疗方法 | 第31页 |
2.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第31-34页 |
2.1 氧化应激学说 | 第31-33页 |
2.2 抑制代谢记忆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 第33-34页 |
3.运用“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 第34-38页 |
3.1 “治未病”思想溯源及含义 | 第34-35页 |
3.2 脾为消渴发病之始 | 第35-37页 |
3.3 以益气健脾活血法“治其未病”与阻断代谢记忆 | 第37-38页 |
4.方药分析 | 第38-42页 |
4.1 药味分析 | 第38-40页 |
4.2 针对脾虚辩证的组方分析 | 第40-41页 |
4.3 参芪复方前期研究 | 第41-42页 |
5.研究结果讨论 | 第42-49页 |
5.1 益气健脾活血法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第42页 |
5.2 益气健脾活血法对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5.3 益气健脾活血法对血糖及HbA1c的影响 | 第43-44页 |
5.4 益气健脾活血法对血脂的影响 | 第44-45页 |
5.5 益气健脾活血法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第45-47页 |
5.6 益气健脾活血法对糖尿病及其血管病变的防治作用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综述 | 第58-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一 随机分组表 | 第66-67页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第67-70页 |
附录三 证候分级量化表 | 第70-72页 |
附录四 SF-36量表 | 第72-74页 |
附录五 副反应量表(TESS) | 第74-7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