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发展土沉香产业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根结线虫病的发生概况 | 第12-14页 |
1.2.1 根结线虫的种类与分布 | 第12-14页 |
1.2.2 根结线虫对土沉香的危害 | 第14页 |
1.3 根结线虫的鉴定方式 | 第14-20页 |
1.3.1 形态学鉴定方法 | 第15页 |
1.3.2 鉴别寄主实验 | 第15-16页 |
1.3.3 细胞遗传学方法 | 第16页 |
1.3.4 同工酶电泳技术 | 第16-17页 |
1.3.5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17-20页 |
1.4 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方法 | 第20-22页 |
1.4.1 栽培防治与物理防治 | 第20页 |
1.4.2 化学防治 | 第20-21页 |
1.4.3 生物防治 | 第21-22页 |
1.5 课题来源、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页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4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土沉香苗木根结线虫病的危害症状与病原鉴定 | 第24-3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24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24-25页 |
2.1.3 试验试剂配制 | 第25页 |
2.1.4 试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29页 |
2.2.1 雌虫的分离与收集 | 第26页 |
2.2.2 二龄幼虫的收集 | 第26-27页 |
2.2.3 根结线虫固定 | 第27页 |
2.2.4 形态学观察与测量 | 第27页 |
2.2.5 会阴花纹的制作与观察 | 第27页 |
2.2.6 DNA提取 | 第27-28页 |
2.2.7 PCR扩增 | 第28页 |
2.2.8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28页 |
2.2.9 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2.3.1 土沉香根结线虫发病症状 | 第29-30页 |
2.3.2 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30-32页 |
2.3.3 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32-36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6-38页 |
3 土沉香苗木根结线虫病发生规律研究 | 第38-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3.1.1 试验区概况 | 第38页 |
3.1.2 试验工具 | 第38页 |
3.1.3 苗圃不同土层深度根结线虫的分布规律调查 | 第38-39页 |
3.1.4 苗圃不同位置根结线虫分布规律调查 | 第39页 |
3.1.5 土沉香苗圃根结线虫消长动态调查 | 第39-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3.2.1 不同土层深度土沉香病原根结线虫的分布规律 | 第40页 |
3.2.2 苗圃内不同位置土沉香病原根结线线虫分布规律 | 第40-41页 |
3.2.3 土沉香苗圃土壤中病原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消长规律 | 第41-42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4 土沉香苗木根结线虫病防治研究 | 第44-52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4.1.1 供试土沉香苗 | 第44页 |
4.1.2 供试药剂 | 第44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4-46页 |
4.2.1 药剂防治试验设计 | 第44-45页 |
4.2.2 线虫密度调查 | 第45-46页 |
4.2.3 苗木生长量的调查 | 第4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4.3.1 各处理对土沉香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控制效果 | 第46-47页 |
4.3.2 各处理对土沉香苗木生长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3 各处理对土沉香苗木叶部黄化、落叶症状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49-5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2-5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2-54页 |
5.1.1 土沉香根结线虫病的危害症状与病原鉴定 | 第52页 |
5.1.2 土沉香根结线虫病发生规律研究 | 第52-53页 |
5.1.3 土沉香苗木根结线虫病防治研究 | 第53-54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54页 |
5.3 展望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附图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