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8-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1页 |
1.1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和耐药机制 | 第13-14页 |
1.1.1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 | 第13-14页 |
1.1.2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 | 第14页 |
1.2 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 | 第14-17页 |
1.2.1 群体感应系统的组成及调节机制 | 第15-16页 |
1.2.2 群体感应系统的作用 | 第16-17页 |
1.2.3 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铜绿假单胞菌的运动性 | 第17-18页 |
1.4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1-4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7页 |
2.1.1 实验所用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21-23页 |
2.1.2 实验所用仪器 | 第23页 |
2.1.3 实验所用试剂 | 第23-24页 |
2.1.4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 第24-26页 |
2.1.5 细菌常规培养条件 | 第26-27页 |
2.1.6 抗生素的用量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43页 |
2.2.1 质粒小提 | 第27-28页 |
2.2.2 酶切与连接反应 | 第28页 |
2.2.2.1 DNA酶切反应 | 第28页 |
2.2.2.2 DNA连接反应 | 第28页 |
2.2.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反应体系 | 第28-29页 |
2.2.4 DNA片段纯化回收 | 第29页 |
2.2.5 化学转化 | 第29-30页 |
2.2.6 铜绿假单胞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0页 |
2.2.7 电转化实验 | 第30页 |
2.2.8 启动子报道载体的构建 | 第30-31页 |
2.2.9 转座突变 | 第31-34页 |
2.2.9.1 转座突变库的构建 | 第32-33页 |
2.2.9.2 转座突变体的筛选 | 第33页 |
2.2.9.3 转座子插入位点的确定 | 第33-34页 |
2.2.10 基因敲除 | 第34-36页 |
2.2.10.1 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35页 |
2.2.10.2 三亲株杂交实验 | 第35-36页 |
2.2.11 基因互补 | 第36-37页 |
2.2.12 基因表达的检测 | 第37-38页 |
2.2.13 PQS的提取及薄层层析实验 | 第38页 |
2.2.14 运动能力检测 | 第38-39页 |
2.2.15 生物被膜检测 | 第39-40页 |
2.2.16 氧化压力敏感性检测 | 第40-41页 |
2.2.16.1 抑菌圈检测ΔPA1429对H_2O_2敏感性 | 第40页 |
2.2.16.2 survive法检测ΔPA1429对H_2O_2敏感性 | 第40-41页 |
2.2.17 小鼠急性肺炎感染实验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43-55页 |
3.1 pqsH-lux报道子的转座突变筛选 | 第43-44页 |
3.2 PA1429基因敲除与互补 | 第44-46页 |
3.2.1 PA1429基因的敲除 | 第44-45页 |
3.2.2 PA1429基因的敲互补 | 第45-46页 |
3.3 PA1429调节pqsH基因的表达 | 第46页 |
3.4 PA1429调节群体感应系统其他相关基因 | 第46-48页 |
3.5 PA1429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合成的作用 | 第48-50页 |
3.6 PA1429调控铜绿假单胞菌的运动能力 | 第50页 |
3.7 PA1429调控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 | 第50-51页 |
3.8 PA1429调控铜绿假单胞菌对氧化压力的敏感性 | 第51-52页 |
3.9 PA1429调控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 | 第52-55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5-59页 |
4.1 讨论 | 第55-57页 |
4.2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