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9页 |
1.1 栎亚属的研究背景概述 | 第11-13页 |
1.1.1 栎亚属分类介绍 | 第11页 |
1.1.2 栎亚属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 白栎的研究概述 | 第13页 |
1.2.1 白栎的分布特点与形态特征 | 第13页 |
1.2.2 白栎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 第13页 |
1.2.3 白栎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谱系地理学 | 第13-16页 |
1.3.1 谱系地理学简介 | 第13-14页 |
1.3.2 谱系地理学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1.3.3 谱系地理学中的分子标记 | 第15-16页 |
1.4 遗传多样性 | 第16-17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于分子学数据和生态位模拟的中国特有种—白栎谱系地理学研究 | 第19-41页 |
2.1 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7页 |
2.2.1 DNA提取及分子标记的使用 | 第20-24页 |
2.2.2 相关指数计算 | 第24页 |
2.2.3 遗传变异与群体结构分析 | 第24-25页 |
2.2.4 单倍型分化时间的估算与单倍型谱系关系 | 第25页 |
2.2.5 群体进化历史 | 第25-26页 |
2.2.6 物种分布区模拟 | 第26-27页 |
2.3 研究结果 | 第27-37页 |
2.3.1 叶绿体DNA的遗传变异 | 第27-29页 |
2.3.2 遗传变异和群体结构 | 第29-34页 |
2.3.3 叶绿体单倍型分化时间的估算 | 第34页 |
2.3.4 白栎群体历史动态 | 第34-37页 |
2.4 讨论 | 第37-40页 |
2.4.1 物种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 第37-38页 |
2.4.2 环境异质性对谱系结构分化产生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3 间冰期和冰后期的分布范围扩张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基于SSR标记的白栎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 第41-6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3.2.1 DNA提取 | 第41页 |
3.2.2 SSR引物的筛选、扩增 | 第41-43页 |
3.2.3 数据分析 | 第43-45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5-60页 |
3.3.1 无效等位基因检测、哈迪-温伯格平衡以及中性检验 | 第45-48页 |
3.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8-52页 |
3.3.3 白栎群体的遗传分化 | 第52-58页 |
3.3.4 白栎的瓶颈效应检测 | 第58-60页 |
3.4 讨论 | 第60-62页 |
3.4.1 白栎的遗传多样性 | 第60页 |
3.4.2 白栎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 | 第60-62页 |
3.4.3 冰期避难所推测 | 第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