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鲁克“自由的功能社会”的哲学研究--德鲁克的管理哲学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2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第7-8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第8-9页 |
(三)发展动态分析 | 第9-10页 |
三、行文思路及内容架构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德鲁克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来源 | 第12-22页 |
一、时代背景 | 第12-14页 |
(一)特殊的成长经历 | 第12-13页 |
(二)动荡的社会现实 | 第13-14页 |
二、理论来源 | 第14-22页 |
(一)基督教的“自由与平等” | 第15-16页 |
(二)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 | 第16-18页 |
(三)埃德蒙·伯克的保守主义 | 第18-19页 |
(四)卡尔·马克思的理论 | 第19-22页 |
第二章 “自由的功能社会”的社会构想 | 第22-32页 |
一、历史语境 | 第22-25页 |
(一)社会信仰的崩塌 | 第22-23页 |
(二)社会救赎的失灵 | 第23-24页 |
(三)知识社会的到来 | 第24-25页 |
二、概念分析 | 第25-32页 |
(一)“自由”的概念 | 第25-28页 |
(二)“功能社会”的概念 | 第28-32页 |
第三章 管理是实现“自由的功能社会”的关键 | 第32-49页 |
一、管理对实现这一构想的意义 | 第32-37页 |
(一)管理能重塑人的主体地位 | 第32-34页 |
(二)管理能体现人与组织的社会价值 | 第34-36页 |
(三)管理能维系人与社会的功能关系 | 第36-37页 |
二、原先的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 第37-41页 |
(一)不再适用的管理范式 | 第38-40页 |
(二)忽视了管理的终极价值 | 第40-41页 |
三、后现代管理的原则 | 第41-43页 |
(一)管理必须体现人的意志 | 第42页 |
(二)管理必须植根于文化土壤 | 第42页 |
(三)管理必须要激发人的善 | 第42-43页 |
四、后现代管理的方法 | 第43-49页 |
(一)目标管理奠定了后现代管理的根基 | 第43-46页 |
(二)自我管理是打破奴性思维的必经之路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的评价及反思 | 第49-54页 |
一、德鲁克思想的借鉴意义 | 第49-50页 |
(一)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及强调人的重要性 | 第49页 |
(二)对组织社会及多元化趋势的辩证思考 | 第49-50页 |
二、德鲁克思想的局限性 | 第50-52页 |
(一)后现代色彩过重,缺乏实质性理论 | 第50-51页 |
(二)人性假设理想化,适用范围较狭窄 | 第51-52页 |
三、对中国管理哲学的启发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