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核电厂(核电站)论文

FMECA在核电厂人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语表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1 FMECA方法技术业已成熟第15-16页
        1.2.2 人误分析尚存不足第16-18页
        1.2.3 HEMECA方法尚待发展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第19页
    1.4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1 文献分析法第19-20页
        1.4.2 比较分析法第20页
        1.4.3 统计分析法第20页
        1.4.4 二维交叉法第20页
        1.4.5 案例分析法第20页
    1.5 本文贡献第20-21页
    1.6 论文结构第21-23页
第2章 FMECA和人误分析方法及理论第23-39页
    2.1 FMECA分析方法及理论第23-30页
        2.1.1 概述第23-24页
        2.1.2 FMECA目的与功能第24-25页
        2.1.3 FMECA方法分类第25-27页
        2.1.4 FMECA步骤与内容第27-30页
    2.2 人误分析方法及理论第30-37页
        2.2.1 人误的定义第30-32页
        2.2.2 人误分析方法第32-33页
        2.2.3 人机系统第33-36页
        2.2.4 人员行为和认知心理学第36-37页
    2.3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3章 HEMECA方法理论研究第39-59页
    3.1 开发HEMECA的意义第39-42页
        3.1.1 现存人误分析的不足第39-41页
        3.1.2 HEMECA方法的优势第41-42页
    3.2 HEMECA要素定义第42-55页
        3.2.1 故障模式与人误模式第42-46页
        3.2.2 根本原因与PSF第46-49页
        3.2.3 影响和严酷度分析第49-51页
        3.2.4 危害性分析第51-52页
        3.2.5 措施与屏障分析第52-54页
        3.2.6 表格设计第54-55页
    3.3 HEMECA方法的可行性第55-57页
        3.3.1 理论可行性第55-56页
        3.3.2 技术可行性第56-57页
    3.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4章 核电厂HEMECA方法构建第59-81页
    4.1 核电厂中的人误分析第59-61页
        4.1.1 核电厂人误分析内容和意义第59-60页
        4.1.2 核电厂人误分析方法评价准则第60-61页
    4.2 核电厂HEMECA方法要素第61-78页
        4.2.1 人误模式第61-73页
        4.2.2 人误原因第73-74页
        4.2.3 人误影响和严酷度定义第74-75页
        4.2.4 危害性分析定义第75-76页
        4.2.5 纵深防御层级和实体屏障第76-77页
        4.2.6 HEMECA表格设计第77-78页
    4.3 HEMECA方法的实施第78-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5章 核电厂HEMECA方法应用实例第81-101页
    5.1 核电厂中的人因事件和事故第81-84页
        5.1.1 三次重大核事故第81-82页
        5.1.2 NNSA人因事件第82-84页
    5.2 NNSA人因事件分析第84-88页
        5.2.1 事件1第84-85页
        5.2.2 事件2第85-86页
        5.2.3 事件3第86-88页
    5.3 三哩岛事故分析第88-94页
        5.3.1 事故过程第88-90页
        5.3.2 HEMECA方法分析第90-94页
        5.3.3 分析结果对比第94页
    5.4 华龙一号事故分析第94-100页
        5.4.1 信息收集第95-96页
        5.4.2 严重事故序列计算第96-97页
        5.4.3 HEMECA方法分析第97-99页
        5.4.4 小结第99-100页
    5.5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01-103页
    6.1 总结第101-102页
    6.2 展望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9页
附录 A第109-113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喷淋塔内MEA法吸收CO2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相位可控三相组式Buck型AC/AC变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