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4页 |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 第12-19页 |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基本生物学特征 | 第12-13页 |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进化 | 第13-15页 |
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的感染 | 第15-17页 |
1.1.4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 | 第17-19页 |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及调控网络 | 第19-29页 |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致病性概述 | 第19-20页 |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毒力因子 | 第20-26页 |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调控网络 | 第26-29页 |
1.3 细菌应激反应 | 第29-32页 |
1.3.1 营养应激 | 第29-30页 |
1.3.2 氧化应激 | 第30页 |
1.3.3 生物被膜应激 | 第30页 |
1.3.4 SOS反应 | 第30-31页 |
1.3.5 小菌落变异体SCVs | 第31-32页 |
1.3.6 持留性细胞 | 第32页 |
1.4 细菌持留性 | 第32-35页 |
1.4.1 细菌持留性细胞的特性 | 第32-33页 |
1.4.2 细菌持留性细胞的遗传基础 | 第33-34页 |
1.4.3 细菌持留性细胞产生的随机性和应答性 | 第34-35页 |
1.5 毒素-抗毒素系统(TA系统) | 第35-43页 |
1.5.1 毒素-抗毒素系统概述 | 第35-36页 |
1.5.2 毒素-抗毒素系统功能 | 第36-40页 |
1.5.3 毒素-抗毒素系统研究进展 | 第40-41页 |
1.5.4 大肠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 | 第41-42页 |
1.5.5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素-抗毒素系统 | 第42-43页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6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4-53页 |
2.1.1 实验所用菌株 | 第44-45页 |
2.1.2 实验所用质粒 | 第45页 |
2.1.3 实验所用引物 | 第45-50页 |
2.1.4 实验中使用的培养基及试剂 | 第50-52页 |
2.1.5 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 | 第52-5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3-68页 |
2.2.1 细菌相关基本操作 | 第53-55页 |
2.2.2 DNA操作 | 第55-58页 |
2.2.3 RNA操作 | 第58-60页 |
2.2.4 蛋白操作 | 第60-63页 |
2.2.5 细菌相关表型实验方法 | 第63-65页 |
2.2.6 动物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2.2.7 伦理学申明 | 第66页 |
2.2.8 统计学分析 | 第66-68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8-106页 |
3.1 毒素-抗毒素系统SA0UHSC_02756-02757的研究结果 | 第68-97页 |
3.1.1 SavRS是一个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 | 第68-75页 |
3.1.2 SavRS的自我调控 | 第75-82页 |
3.1.3 SavRS与毒力调控 | 第82-91页 |
3.1.4 ΔsavS及ΔsavRS相关表型变化 | 第91-94页 |
3.1.8 SavRS与持留性细胞的形成 | 第94-97页 |
3.2 毒素-抗毒素系统SA0UHSC_02691-02692的研究结果 | 第97-102页 |
3.2.1 SA0UHSC_02691编码的毒素蛋白具有细胞毒性 | 第97-99页 |
3.2.2 毒素-抗毒素复合物结构 | 第99-100页 |
3.2.3 相关表型实验 | 第100-102页 |
3.3 总结 | 第102-103页 |
3.4 讨论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