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12-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第1章 哈尔滨城市初始时的历史背景分析 | 第14-19页 |
1.1 中东铁路修筑前的哈尔滨社会概况 | 第14-15页 |
1.1.1 长期封禁的清王朝发源地 | 第14-15页 |
1.1.2 向城镇过渡的分散社区系统 | 第15页 |
1.2 中东铁路的修筑与哈尔滨城市化起步 | 第15-19页 |
1.2.1 中东铁路修筑的缘起 | 第15-17页 |
1.2.2 哈尔滨城市化的起步 | 第17-19页 |
第2章 哈尔滨多元的城市建筑文化 | 第19-28页 |
2.1 孕育建筑特色的多元城市文化 | 第19-21页 |
2.1.1 土著文化 | 第19-20页 |
2.1.2 中原移民文化 | 第20页 |
2.1.3 外来异质文化 | 第20-21页 |
2.2 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代表类型 | 第21-23页 |
2.2.1 交相辉映的宗教建筑 | 第21-22页 |
2.2.2 风情各异的使领馆址 | 第22页 |
2.2.3 豪华富丽的官商宅邸 | 第22-23页 |
2.2.4 规模宏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 | 第23页 |
2.3 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特点 | 第23-28页 |
2.3.1 风格多样的城市建筑 | 第23-24页 |
2.3.2 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 | 第24-25页 |
2.3.3 复杂多变的道路格局 | 第25-26页 |
2.3.4 特色鲜明的街道名称 | 第26-28页 |
第3章 俄侨建筑师与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形成 | 第28-35页 |
3.1 俄侨建筑师对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贡献 | 第28-29页 |
3.1.1 俄侨建筑师在哈尔滨的建筑设计历程 | 第28-29页 |
3.1.2 俄侨建筑师在哈尔滨的建筑教育活动 | 第29页 |
3.2 著名俄侨建筑师与其代表作品 | 第29-35页 |
3.2.1 日丹诺夫与哈尔滨少年宫 | 第30-31页 |
3.2.2 列夫捷耶夫与中东铁路中央病院 | 第31页 |
3.2.3 维萨恩与吉林铁路交涉署大楼 | 第31-32页 |
3.2.4 巴里与霁虹桥 | 第32-33页 |
3.2.5 特罗亚诺夫斯基与斯季德尔斯基宅邸 | 第33-35页 |
第4章 文化名人对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评价 | 第35-43页 |
4.1 文化名人眼中哈尔滨的社会景象 | 第35-40页 |
4.1.1 建城之初的繁忙建设场景 | 第35-36页 |
4.1.2 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风貌 | 第36-40页 |
4.2 文化名人记述中的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 | 第40-43页 |
4.2.1 精心规划的街区 | 第40页 |
4.2.2 宽阔洋气的街道 | 第40-41页 |
4.2.3 恢宏壮丽的公园 | 第41-43页 |
第5章 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第43-49页 |
5.1 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传承 | 第43-44页 |
5.1.1 历史建筑与老街区的保护 | 第43页 |
5.1.2 建筑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发展 | 第43-44页 |
5.2 传承与发展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不利因素 | 第44-46页 |
5.2.1 多元文化中心消失 | 第44-45页 |
5.2.2 城市竞争力下降 | 第45页 |
5.2.3 建筑精英储备不足 | 第45-46页 |
5.3 保持与发展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特色的对策思考 | 第46-49页 |
5.3.1 保持城市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第46-47页 |
5.3.2 明确城市建筑文化特色定位 | 第47页 |
5.3.3 批判性地发展城市建筑文化 | 第47-48页 |
5.3.4 加强城市建筑文化研究工作 | 第48-49页 |
总结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