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6页 |
1.1 半导体光催化 | 第12-18页 |
1.1.1 引言 | 第12页 |
1.1.2 光催化机理 | 第12-14页 |
1.1.3 光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14-18页 |
1.2 半导体催化面临的问题 | 第18-22页 |
1.2.1 半导体光催化剂改性 | 第18-21页 |
1.2.2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负载 | 第21-22页 |
1.3 纳米催化剂概述 | 第22-32页 |
1.3.1 纳米氧化铁光催化剂概述 | 第22-28页 |
1.3.2 氧化铟概述 | 第28-30页 |
1.3.3 硅藻土负载光催化剂 | 第30-32页 |
1.4 目标污染物 | 第32-34页 |
1.4.1 罗丹明B概述 | 第32-34页 |
1.5 选题意义及内容 | 第34-36页 |
1.5.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34-35页 |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第2章 铟掺杂纳米氧化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36-60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6-40页 |
2.1.1 实验试剂及其理化性质 | 第36-39页 |
2.1.2 实验仪器及表征方法 | 第39-40页 |
2.2 不同含量铟掺杂纳米Fe_2O_3的水热合成及XRD表征 | 第40-43页 |
2.2.1 少量铟掺杂纳米Fe_2O_3的水热合成 | 第40-41页 |
2.2.2 少量铟掺杂纳米Fe_2O_3的XRD谱图分析 | 第41-42页 |
2.2.3 大量铟掺杂纳米Fe_2O_3的水热合成 | 第42-43页 |
2.2.4 大量铟掺杂纳米Fe_2O_3的XRD谱图分析 | 第43页 |
2.3 粒状铟掺杂纳米Fe_2O_3的水热合成及表征 | 第43-46页 |
2.3.1 粒状铟掺杂纳米Fe_2O_3的水热合成 | 第43-44页 |
2.3.2 样品的FTIR谱图分析 | 第44页 |
2.3.3 样品的SEM图分析 | 第44-45页 |
2.3.4 样品的DSC分析 | 第45页 |
2.3.5 样品的TG分析 | 第45-46页 |
2.4 薄片状纳米Fe_2O_3的水热合成及性能表征 | 第46-49页 |
2.4.1 薄片状纳米Fe_2O_3的水热合成 | 第46页 |
2.4.2 样品的FTIR谱图分析 | 第46-47页 |
2.4.3 样品的SEM图片分析 | 第47-48页 |
2.4.4 样品的DSC谱图分析 | 第48页 |
2.4.5 样品的TG谱图分析 | 第48-49页 |
2.5 针状纳米Fe_2O_3的水热合成及性能表征 | 第49-52页 |
2.5.1 样品的合成步骤 | 第49页 |
2.5.2 样品的FTIR谱图分析 | 第49-50页 |
2.5.3 样品的SEM图片分析 | 第50页 |
2.5.4 样品的DSC谱图分析 | 第50-51页 |
2.5.5 样品的TG谱图分析 | 第51-52页 |
2.6 立方状纳米Fe_2O_3的水热合成及表征 | 第52-54页 |
2.6.1 样品的合成步骤 | 第52页 |
2.6.2 样品的FTIR谱图分析 | 第52-53页 |
2.6.3 样品的SEM图片分析 | 第53页 |
2.6.4 样品的DSC谱图分析 | 第53-54页 |
2.6.5 样品的TGA谱图分析 | 第54页 |
2.7 硅藻土负载铟掺杂纳米Fe_2O_3粒子的研究 | 第54-59页 |
2.7.1 硅藻土负载铟掺杂纳米Fe_2O_3的水热合成 | 第54-55页 |
2.7.2 硅藻土负载铟掺杂纳米Fe_2O_3的表征 | 第55-5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3章 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 | 第60-99页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60-62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60页 |
3.1.2 实验仪器及表征方法 | 第60-62页 |
3.2 实验过程 | 第62-98页 |
3.2.1 标准曲线 | 第63-65页 |
3.2.2 紫外照射下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研究 | 第65-71页 |
3.2.3 自然光照射下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研究 | 第71-78页 |
3.2.4 罗丹明B催化降解机理 | 第78-98页 |
3.3 小结 | 第98-99页 |
第4章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