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1.2.1 太阳电池发电量工程模型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1.2.2 遮荫条件下太阳电池工程模型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3.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 1.4 本文结构 | 第17-19页 |
| 第2章 光伏电池工程数学模型精确度对比分析研究 | 第19-26页 |
| 2.1 引言 | 第19页 |
| 2.2 光伏电池单指数二极管电流输出方程及其工程数学模型 | 第19-22页 |
| 2.3 光伏电池单指数二极管电流输出方程与八种工程数学模型对比分析 | 第22-25页 |
| 2.4 结论 | 第25-26页 |
| 第3章 全工况下光伏组件输出特性的预测建模与研究 | 第26-37页 |
| 3.1 引言 | 第26页 |
| 3.2 光伏组件输出特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26-30页 |
| 3.3 仿真系统的搭建 | 第30-31页 |
| 3.4 模型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 3.5 实际环境中光伏组件输出特性预测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 3.6 结论 | 第36-37页 |
| 第4章 基于两种温度下电池电性参量建立光伏发电预测模型 | 第37-50页 |
| 4.1 引言 | 第37-38页 |
| 4.2 基于两种温度下光伏发电预测模型建立 | 第38-40页 |
| 4.2.1 任意光强和温度下Isc、Voc、Im、Vm电性参数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 4.2.2 模型误差判定标准 | 第39-40页 |
| 4.3 模型验证过程 | 第40-42页 |
| 4.3.1 光伏电池片数据测量及过程 | 第40-41页 |
| 4.3.2 光伏组件数据 | 第41-42页 |
| 4.4 数据预测过程 | 第42页 |
| 4.5 预测结果分析 | 第42-48页 |
| 4.6 结论 | 第48-50页 |
| 第5章 基于遮挡条件太阳电池输出性能研究 | 第50-64页 |
| 5.1 引言 | 第50页 |
| 5.2 不均匀光照条件下串联光伏组件建模与仿真 | 第50-56页 |
| 5.3 不同遮挡模式下光伏电池片实验设计 | 第56-57页 |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 5.4.1 相同面积,九个不同位置的遮挡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 5.4.2 相同面积,垂直子栅线和平行子栅线遮挡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 5.4.3 相同面积,不同形状遮挡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 5.5 结论 | 第63-64页 |
| 第6章 成果总结及展望 | 第64-66页 |
| 6.1 成果总结 | 第64-65页 |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