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7-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1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6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2.1 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Mohr-Coulomb与Modified Cam-clay本构模型在深基坑工程数值模拟中的比较 | 第21-30页 |
| 2.1 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 | 第21页 |
| 2.2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 | 第21-23页 |
| 2.2.1 Flac~(3D)主要特点 | 第21-22页 |
| 2.2.2 Flac~(3D)求解流程 | 第22-23页 |
| 2.3 本构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 第23-28页 |
| 2.3.1 土体本构模型的确定 | 第23-26页 |
| 2.3.2 Modified Cam-clay本构模型简介 | 第26-2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影响分析 | 第30-57页 |
| 3.1 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30-32页 |
| 3.2 模型计算参数 | 第32-33页 |
| 3.2.1 土体参数 | 第32页 |
| 3.2.2 围护结构设计参数 | 第32页 |
| 3.2.3 建筑物参数 | 第32-33页 |
| 3.3 桩-土接触面的模拟 | 第33-35页 |
| 3.4 坑周无建筑物情况下基坑开挖邻近土体的变形 | 第35-36页 |
| 3.5 建筑物与地铁基坑相对位置不同 | 第36-44页 |
| 3.5.1 建筑物纵墙与基坑长边垂直 | 第36-39页 |
| 3.5.2 建筑物纵墙与基坑长边平行 | 第39-44页 |
| 3.6 建筑物不同基础埋深 | 第44-46页 |
| 3.7 建筑物不同基础刚度 | 第46-49页 |
| 3.8 坑角效应 | 第49-55页 |
| 3.8.1 邻近坑角建筑物与基坑中部建筑物的沉降形态对比 | 第50-52页 |
| 3.8.2 坑角位置的建筑物沉降特征分析 | 第52-55页 |
| 3.9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基坑邻近建筑物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 | 第57-61页 |
| 4.1 工程背景 | 第57页 |
| 4.2 建筑物沉降变形 | 第57-60页 |
| 4.2.1 现场监测结果与模拟计算的对比分析 | 第58-60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基坑开挖对不同建筑物的结构损伤研究 | 第61-80页 |
| 5.1 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附加内力的影响分析 | 第61-65页 |
| 5.2 建筑物模型的建立 | 第65-67页 |
| 5.2.1 工程概况 | 第65-67页 |
| 5.2.2 模型边界条件及荷载施加 | 第67页 |
| 5.3 深基坑开挖对建筑物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 | 第67-79页 |
| 5.3.1 基坑开挖前的建筑物内力分析 | 第67-68页 |
| 5.3.2 建筑物纵墙与基坑长边垂直 | 第68-73页 |
| 5.3.3 建筑物纵墙与基坑长边平行 | 第73-76页 |
| 5.3.4 不同基础型式建筑物抵抗差异沉降的比较 | 第76-77页 |
| 5.3.5 不同结构型式建筑物抵抗差异沉降的比较 | 第77-7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