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DTTB国际传输标准 | 第18-20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DTMB标准研究及算法实现 | 第21-49页 |
2.1 DTMB系统概述及其帧结构 | 第21-24页 |
2.1.1 DTMB系统结构 | 第21-23页 |
2.1.2 系统帧结构 | 第23-24页 |
2.2 随机化 | 第24-26页 |
2.2.1 随机化原理 | 第25页 |
2.2.2 随机化算法实现 | 第25-26页 |
2.3 前向纠错编码 | 第26-31页 |
2.3.1 BCH编码原理 | 第27页 |
2.3.2 BCH编码算法实现 | 第27-28页 |
2.3.3 LDPC编码原理 | 第28-30页 |
2.3.4 LDPC编码算法实现 | 第30-31页 |
2.4 卷积交织 | 第31-33页 |
2.4.1 卷积交织原理 | 第31-32页 |
2.4.2 卷积交织算法实现 | 第32-33页 |
2.5 星座映射 | 第33-36页 |
2.5.1 星座映射原理 | 第33-35页 |
2.5.2 星座映射算法实现 | 第35-36页 |
2.6 系统信息 | 第36-39页 |
2.6.1 插入系统信息原理 | 第36-38页 |
2.6.2 插入系统信息算法实现 | 第38-39页 |
2.7 帧体数据处理 | 第39-42页 |
2.7.1 导频插入原理及算法实现 | 第39-40页 |
2.7.2 频域交织原理及算法实现 | 第40-41页 |
2.7.3 OFDM调制原理及算法实现 | 第41-42页 |
2.8 帧头 | 第42-44页 |
2.8.1 帧头插入原理 | 第42-43页 |
2.8.2 帧头插入算法实现 | 第43-44页 |
2.9 基带后处理 | 第44-45页 |
2.9.1 成形滤波原理 | 第44页 |
2.9.2 成形滤波算法实现 | 第44-45页 |
2.10 系统验证 | 第45-48页 |
2.11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DTMB-A与ATSC3.0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 | 第49-66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ATSC系统研究及实现 | 第49-55页 |
3.2.1 ATSC系统及数据帧结构 | 第49-50页 |
3.2.2 数据随机化 | 第50-51页 |
3.2.3 RS编码 | 第51页 |
3.2.4 交织 | 第51-52页 |
3.2.5 网格编码 | 第52页 |
3.2.6 复用和导频 | 第52-53页 |
3.2.7 VSB调制 | 第53-54页 |
3.2.8 系统实现及验证 | 第54-55页 |
3.3 DTMB-A与ATSC3.0物理层概述及其帧结构 | 第55-59页 |
3.3.1 系统物理层概述 | 第55-57页 |
3.3.2 信号帧结构 | 第57-59页 |
3.4 DTMB-A与ATSC3.0关键技术对比浅析 | 第59-63页 |
3.4.1 前向纠错编码 | 第59-60页 |
3.4.2 比特交织 | 第60-61页 |
3.4.3 星座映射 | 第61-62页 |
3.4.4 Bootstrap和LDM | 第62-63页 |
3.5 对比总结 | 第63-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QAM调制模式自动识别技术 | 第66-73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稀疏自编码 | 第66-69页 |
4.3 Softmax回归模型 | 第69-70页 |
4.4 MATLAB仿真实验 | 第70-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73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