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4-15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17-2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7-19页 |
1.1 受试者一般资料 | 第17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7页 |
1.3 病例选择 | 第17-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1 临床实验设计 | 第19-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页 |
2.3 观察内容 | 第21-22页 |
2.4 安全性及依从性评价 | 第22页 |
3 统计学分析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1 病例完成情况 | 第24页 |
2 治疗前受试者一般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 第24-26页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的比较 | 第26-27页 |
3.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 第26页 |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 第26-27页 |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比较 | 第27页 |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的比较 | 第27-28页 |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GF-1变化的比较 | 第28页 |
7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各指标变化情况分析 | 第28-31页 |
7.1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血脂变化情况比较 | 第28-29页 |
7.2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症状积分情况比较 | 第29-30页 |
7.3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SF-36量表评分情况比较 | 第30-31页 |
8 安全性分析 | 第31页 |
9 依从性分析 | 第31-32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2-39页 |
1 中西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第32页 |
1.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第32页 |
1.2 西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第32页 |
2 中西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 第32-33页 |
2.1 中医治疗 | 第32-33页 |
2.2 西医治疗 | 第33页 |
3 隔药饼灸治疗高脂血症的机制探讨 | 第33-34页 |
4 隔药饼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背景 | 第34页 |
5 本试验的循证医学设计理念 | 第34页 |
6 隔药饼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 | 第34-36页 |
6.1 两组疗法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的调节 | 第34-35页 |
6.2 两组疗法对高脂血症患者症状积分的影响 | 第35页 |
6.3 两组疗法对高脂血症患者SF-36量表评分的影响 | 第35-36页 |
7 隔药饼灸对高脂血症患者IGF-I的影响及探讨 | 第36-37页 |
7.1 IGF-1对脂代谢的调节背景研究 | 第36页 |
7.2 两组疗法对高脂血症患者IGF-1的影响 | 第36-37页 |
7.3 探讨 | 第37页 |
8 安全性及依从性评价 | 第37页 |
8.1 安全性评价 | 第37页 |
8.2 依从性评价 | 第37页 |
9 问题与展望 | 第37-39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4-45页 |
附录A TLC基本内容 | 第45-46页 |
附录B 症状积分量表 | 第46-48页 |
附录C 生存质量量表评分(SF–36) | 第48-51页 |
附录D 病例报告表 | 第51-52页 |
附录E 知情同意书 | 第52-53页 |
附录F 综述 | 第53-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