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CoMP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9-21页 |
第二章C-RAN网络与CoMP技术 | 第21-28页 |
2.1 C-RAN网络架构概述 | 第21-22页 |
2.2 CoMP协作技术 | 第22-23页 |
2.3 CoMP协作场景及传输方式 | 第23-25页 |
2.4 协作簇划分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LTE物理层协议概述和CoMP链路仿真模型 | 第28-35页 |
3.1 MIMO-OFDM技术 | 第28-31页 |
3.1.1 OFDM技术原理 | 第28-29页 |
3.1.2 MIMO多天线技术 | 第29-31页 |
3.2 CoMP链路级仿真处理流程 | 第31-34页 |
3.2.1 基站端链路仿真流程 | 第31-33页 |
3.2.2 用户端链路仿真流程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CoMP技术中的预编码算法 | 第35-43页 |
4.1 迫零算法 | 第36-37页 |
4.2 BD-SVD算法 | 第37-38页 |
4.3 SLNR算法 | 第38-39页 |
4.4 链路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4.4.1 ZF和BD_SVD在CS/CB和JP两种传输模式下的性能对比 | 第40页 |
4.4.2 ZF算法和BD/SVD算法的性能对比 | 第40-41页 |
4.4.3 单流各个算法性能对比图 | 第41-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CoMP预编码中矩阵算法研究 | 第43-62页 |
5.1 矩阵求逆算法研究 | 第43-49页 |
5.1.1 定义法 | 第43-44页 |
5.1.2 LU分解法求矩阵的逆 | 第44-45页 |
5.1.3 Cholesky分解法求矩阵的逆 | 第45-47页 |
5.1.4 算法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47-49页 |
5.2 特征分解算法的分析 | 第49-55页 |
5.2.1 幂迭代 | 第49-52页 |
5.2.2 瑞利熵迭代 | 第52-55页 |
5.3 SVD分解算法研究 | 第55-61页 |
5.3.1 传统QR迭代算法 | 第56-57页 |
5.3.2 简化SVD算法 | 第57-59页 |
5.3.3 直接法 | 第59-60页 |
5.3.4 算法性能仿真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预编码矩阵算法的DSP实现 | 第62-85页 |
6.1 MSC8156ADS开发环境介绍 | 第62-65页 |
6.1.1 MSC8156ADS结构 | 第62-63页 |
6.1.2 MSC8156和SC3850子系统 | 第63-64页 |
6.1.3 集成开发环境 | 第64-65页 |
6.2 CoMP预编码中矩阵计算的DSP实现 | 第65-75页 |
6.2.1 矩阵算法流程框图 | 第66-70页 |
6.2.2 定点化方案设计 | 第70-75页 |
6.3 LTE-A中实时性需求分析和算法优化方案 | 第75-77页 |
6.3.1 实时性需求分析 | 第75页 |
6.3.2 算法优化思路 | 第75-77页 |
6.4 性能分析 | 第77-84页 |
6.4.1 吞吐量分析 | 第77-82页 |
6.4.2 精度分析 | 第82-8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7.1 总结 | 第85页 |
7.2 展望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