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和方法 | 第9-12页 |
1.1 淮海城市群研究背景分析 | 第9-10页 |
1.1.1 历史沿革 | 第9页 |
1.1.2 范围界定 | 第9-10页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淮海城市群现状和制约因素 | 第12-18页 |
2.1 淮海城市群现状和条件 | 第12-16页 |
2.1.1 区位条件 | 第12页 |
2.1.2 发展基础 | 第12-13页 |
2.1.3 国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 | 第13-16页 |
2.2 制约因素 | 第16-18页 |
2.2.1 城市群总体实力有限,中心城市带动力有待提升 | 第16页 |
2.2.2 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产业结构趋于雷同且层次比较低 | 第16页 |
2.2.3 行政壁垒制约城市群发展,尚未有效形成发展合力 | 第16-17页 |
2.2.4 交通基础设施畅达性不够,综合交通体系待完善 | 第17页 |
2.2.5 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环境治理与保护机制有待构建 | 第17-18页 |
第3章 淮海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意义和思路、原则及布局 | 第18-22页 |
3.1 淮海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18-19页 |
3.2 产业优化升级与协同发展的思路、原则及布局 | 第19-22页 |
3.2.1 思路 | 第19页 |
3.2.2 原则 | 第19页 |
3.2.3 布局 | 第19-22页 |
第4章 淮海城市群产业优化升级与协同发展研究 | 第22-31页 |
4.1 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 第22-24页 |
4.1.1 发展基础 | 第22-23页 |
4.1.2 制约因素 | 第23-24页 |
4.2 重点任务 | 第24-31页 |
4.2.1 协同发展现代农业 | 第25页 |
4.2.2 合力推进新型工业 | 第25-27页 |
4.2.3 聚力提升现代服务业 | 第27-30页 |
4.2.4 共同建设产业园和创新平台 | 第30-31页 |
第5章 对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 第31-38页 |
5.1 完善有关政策 | 第31-34页 |
5.1.1 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 第31页 |
5.1.2 积极促进区域合作协调 | 第31-32页 |
5.1.3 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 第32-33页 |
5.1.4 土地支持政策 | 第33页 |
5.1.5 社会事业支持政策 | 第33-34页 |
5.2 创新体制机制 | 第34-36页 |
5.2.1 创新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 | 第34-35页 |
5.2.2 创新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 | 第35页 |
5.2.3 创新资金保障机制 | 第35页 |
5.2.4 创新市场一体化机制 | 第35页 |
5.2.5 创新生态保护机制 | 第35-36页 |
5.2.6 创新对外开放新机制 | 第36页 |
5.3 强化组织实施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