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第1章 陇剧产生的历史渊源 | 第12-16页 |
| 1.1 环县道情皮影戏 | 第12-13页 |
| 1.2 道情戏 | 第13-15页 |
| 1.3 陇剧的诞生 | 第15-16页 |
| 第2章 陇剧唱腔的形成 | 第16-30页 |
| 2.1 继承、改造和创新 | 第16-22页 |
| 2.1.1 继承、改造 | 第16-20页 |
| 2.1.2 创新 | 第20-22页 |
| 2.2 演唱形式 | 第22-23页 |
| 2.2.1 女声独唱 | 第23页 |
| 2.2.2 女声齐唱 | 第23页 |
| 2.3 唱腔特点 | 第23-30页 |
| 2.3.1 板 | 第23-25页 |
| 2.3.2 牌 | 第25-27页 |
| 2.3.3 簧 | 第27-30页 |
| 第3章 陇剧旦角演唱概述 | 第30-38页 |
| 3.1 旦角介绍 | 第30-31页 |
| 3.2 小旦唱腔研究——以《枫洛池》为例 | 第31-38页 |
| 3.2.1 创作背景 | 第31-32页 |
| 3.2.2 唱腔分析 | 第32-38页 |
| 第4章 陇剧探究的一些思考 | 第38-49页 |
| 4.1 从传统文化看陇剧的发展 | 第38-44页 |
| 4.2 陇剧旦角唱腔对民族女高音的启发——以《陇上二月》为例 | 第44-48页 |
| 4.2.1 《陇上二月》创作背景 | 第44页 |
| 4.2.2 《陇上二月》作品分析 | 第44-46页 |
| 4.2.3 《陇上二月》演唱体会 | 第46-48页 |
| 4.3 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相互融合的现实意义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附录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