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FLAC3D研究分析尾矿堆积坝渗流稳定性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外尾矿库研究现状 | 第10页 |
·国内尾矿库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FLAC3D的应用 | 第14页 |
·本文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预期成果、关键点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预期成果 | 第15页 |
·关键点 | 第15页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尾矿库类型特点 | 第16-22页 |
·尾矿库分类及其等级 | 第16-17页 |
·尾矿坝的分类 | 第17-18页 |
·初期坝 | 第17-18页 |
·堆积坝 | 第18页 |
·我国尾矿库的基本情况 | 第18-21页 |
·尾矿库数量、类型和特点 | 第18-20页 |
·我国尾矿库的运行情况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尾矿库浸润线的作用与变化规律 | 第22-45页 |
·渗流基本理论 | 第22-26页 |
·达西定律 | 第22页 |
·达西定律的适用范围 | 第22-24页 |
·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 第24-25页 |
·定解条件 | 第25-26页 |
·渗流有限元计算 | 第26-30页 |
·渗流场的离散与插值函数 | 第26-29页 |
·单元渗流矩阵 | 第29-30页 |
·整体平衡方程 | 第30页 |
·尾矿渗流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尾矿库浸润线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43页 |
·GeoStudio软件简介 | 第31-32页 |
·尾矿库内各层尾砂渗透系数之比对浸润线的影响 | 第32-36页 |
·尾矿堆积坝下游坡度对浸润线的影响 | 第36-37页 |
·尾矿库干滩长度对浸润线的影响 | 第37-41页 |
·尾矿库上游干滩坡度对浸润线的影响 | 第41-42页 |
·初期坝渗透性对坝体浸润线的影响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坝体稳定性计算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45-56页 |
·极限平衡法 | 第45-50页 |
·边坡稳定性概念 | 第45-46页 |
·基本原理 | 第46页 |
·条分法 | 第46-48页 |
·方法比较 | 第48-50页 |
·数值分析方法 | 第50-54页 |
·可靠性分析法 | 第54-55页 |
·坝体稳定性方法选择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基于FLAC3D的坝体稳定性分析 | 第56-78页 |
·FLAC3D简介 | 第56-63页 |
·FLAC3D的特点 | 第56页 |
·FLAC3D求解流程 | 第56-58页 |
·本构模型 | 第58-63页 |
·建模 | 第63-65页 |
·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 | 第65-66页 |
·坝体发生破坏的判断标准 | 第66-67页 |
·监测并观察运算过程的最大不平衡力 | 第66页 |
·观察剪切应变增量云图 | 第66-67页 |
·正常情况下尾矿坝稳定性分析 | 第67-72页 |
·坝体浸润线的获取及确定 | 第67-70页 |
·尾矿坝稳定性分析 | 第70-72页 |
·正常情况下尾矿坝安全系数 | 第72-74页 |
·安全系数的定义 | 第72页 |
·自编强度折减法 | 第72-73页 |
·尾矿坝现状稳定性安全系数及其分析 | 第73-74页 |
·浸润线对坝体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 | 第74-75页 |
·尾矿堆积坝下游坡度对坝体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6章 工程实例 | 第78-91页 |
·工程概况 | 第78-80页 |
·尾矿库概况 | 第78页 |
·水文气象条件 | 第78-79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79-80页 |
·工程地质评价 | 第80页 |
·浸润线的获取 | 第80-83页 |
·计算断面的选取 | 第80-81页 |
·计算工况及计算参数 | 第81-83页 |
·计算软件 | 第83页 |
·计算成果 | 第83页 |
·正常情况下尾矿坝稳定性分析 | 第83-89页 |
·建模 | 第83-84页 |
·材料的力学参数 | 第84-85页 |
·FLAC3D中浸润线的确定 | 第85页 |
·尾矿坝稳定性分析 | 第85-87页 |
·尾矿坝现状稳定性安全系数及其分析 | 第87-89页 |
·尾矿坝稳定性评价及坝体破坏趋势 | 第89页 |
·保持坝体稳定性的措施及建议 | 第89-90页 |
·降低坝体浸润线的措施 | 第89-90页 |
·坝坡的治理 | 第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 | 第98-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