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基于静力法的结构损伤识别 | 第12页 |
1.2.2 神经网络法 | 第12-13页 |
1.2.3 动力指纹识别法 | 第13页 |
1.2.4 基于时频域的方法 | 第13-15页 |
1.2.5 基于时间序列的方法 | 第15页 |
1.3 结构损伤检测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 第15-16页 |
1.4 少量传感器损伤检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1.5.1 具体内容 | 第18-19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移动荷载作用下的车桥耦合振动理论 | 第20-26页 |
2.1 移动集中力作用下的振动 | 第20-22页 |
2.2 移动质量块作用下的振动 | 第22-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基于双传感器响应的互相关函数的损伤定位方法 | 第26-44页 |
3.1 两个传感器损伤定位的可行性 | 第26-28页 |
3.2 互相关函数理论 | 第28-29页 |
3.3 基于互相关函数的损伤指标提取 | 第29-31页 |
3.4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31-43页 |
3.4.1 建模与数据采集 | 第31-34页 |
3.4.2 结果分析 | 第34-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基于双传感器响应的传递熵的损伤定位方法 | 第44-57页 |
4.1 传递熵理论 | 第44-46页 |
4.1.1 信息熵 | 第44-45页 |
4.1.2 传递熵理论 | 第45-46页 |
4.2 损伤因子的提取 | 第46-48页 |
4.3 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 第48-56页 |
4.3.1 不同位置的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4.3.2 不同速度的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4.4 传递熵值方法与互相关函数比较 | 第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实验研究 | 第57-80页 |
5.1 模型实验简介 | 第57-61页 |
5.1.1 梁桥模型及实验设备 | 第57-60页 |
5.1.2 损伤工况设置 | 第60-61页 |
5.2 数据采集 | 第61-62页 |
5.3 模态测试与模态分析 | 第62-65页 |
5.4 基于互相关函数方法的结果分析 | 第65-73页 |
5.5 基于传递熵方法的结果分析 | 第73-78页 |
5.6 小结 | 第78-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