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石墨烯/金属纳米复合电化学传感材料的构筑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符号说明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石墨烯的研究与应用第10-16页
        1.1.1 石墨烯的制备第10-13页
        1.1.2 石墨烯改性第13-15页
        1.1.3 石墨烯的现状及未来前景第15-16页
    1.2 石墨烯/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第16-20页
        1.2.1 石墨烯/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复合工艺第16-17页
        1.2.2 石墨烯/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第17-20页
    1.3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20页
    1.4 拟开展的工作第20-22页
第二章 石墨烯多重凝胶/氧化铁复合电极材料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22-35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实验部分第22-24页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22-23页
        2.2.2 F-Fe_2O_3@MGA的制备与表征第23-24页
        2.2.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2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4-34页
        2.3.1 F-Fe_2O_3的合成机理及表征第24-27页
        2.3.2 F-Fe_2O_3@MGA的表征分析第27-28页
        2.3.3 F-Fe_2O_3@MGA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28-34页
    2.4 本章结论第34-35页
第三章 纳米石墨烯/硫化镍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35-51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实验部分第35-36页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35-36页
        3.2.2 NiCo_2S_4/Trp-NG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第36页
        3.2.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6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6-49页
        3.3.1 NiCo_2S_4电极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第36-38页
        3.3.2 NiCo_2S_4/Trp-NG复合电极材料的表征第38-41页
        3.3.3 NiCo_2S_4/Trp-NG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41-49页
    3.4 本章结论第49-51页
第四章 纳米石墨烯/硫化镍钴复合材料在葡萄糖传感器上的应用第51-58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实验部分第51-52页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51页
        4.2.2 葡萄糖传感器的制备第51-52页
        4.2.3 电化学测试第5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2-56页
        4.3.1 NiCo_2S_4/Trp-NG的交流阻抗分析第52-53页
        4.3.2 NiCo_2S_4/Trp-NG的电催化性能分析第53-54页
        4.3.3 NiCo_2S_4/Trp-NG的动力学分析第54页
        4.3.4 NiCo_2S_4/Trp-NG传感器对于葡萄糖的响应第54页
        4.3.5 NiCo_2S_4/Trp-NG的分析特性第54-55页
        4.3.6 NiCo_2S_4/Trp-NG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现性第55-56页
    4.4 实际生物样品中葡萄糖的检测第56页
    4.5 本章结论第56-58页
第五章 纳米石墨烯/四氧化三钴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在对苯二酚传感器上的应用第58-74页
    5.1 引言第58页
    5.2 实验部分第58-59页
        5.2.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58页
        5.2.2 Co_3O_4-His-NG的合成和表征第58-59页
        5.2.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9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9-72页
        5.3.1 Co_3O_4-His-NG的合成机理分析第59-62页
        5.3.2 Co_3O_4-His-NG的表征分析第62-64页
        5.3.3 Co_3O_4-His-NG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64-67页
        5.3.4 Co_3O_4-His-NG对对苯二酚的电化学响应第67-69页
        5.3.5 Co_3O_4-His-NG传感器的分析特性第69-70页
        5.3.6 Co_3O_4-His-NG传感器重现性、稳定性和干扰性测定第70-72页
    5.4 实际环境水样中对苯二酚的检测第72页
    5.5 本章结论第72-74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74-77页
    6.1 主要结论第74-76页
    6.2 展望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8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轴全自动水浸法对杆中缺陷的重构研究
下一篇: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