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2页 |
1.1 大丽轮枝菌的发生及其危害 | 第14-15页 |
1.2 大丽轮枝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大丽轮枝菌遗传变异与寄主适应性 | 第16-18页 |
1.3.1 染色体重排与大丽轮枝菌致病力/适应性 | 第17页 |
1.3.2 水平基因转移与大丽轮枝菌致病力/适应性 | 第17-18页 |
1.4 大丽轮枝菌落叶型和非落叶型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4.1 大丽轮枝菌种群分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2 大丽轮枝菌落叶/非落叶性状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4.3 落叶型大丽轮枝菌的生理特性 | 第19-20页 |
1.4.4 落叶型大丽轮枝菌的形成原因 | 第20-21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大丽轮枝菌落叶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 第22-32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25-30页 |
2.2.1 不同寄主来源的落叶和非落叶大丽轮枝菌性状分析 | 第25页 |
2.2.2 落叶型大丽轮枝菌Vd991特异基因组区段分析 | 第25-26页 |
2.2.3 大丽轮枝菌落叶性状相关遗传变异鉴定 | 第26-28页 |
2.2.4 VdDfs影响大丽轮枝菌落叶型功能鉴定 | 第28-30页 |
2.3 讨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VdDfs中影响落叶型候选功能基因鉴定 | 第32-49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2-43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2-43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43-48页 |
3.2.1 侵染过程VdDfs中7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3-44页 |
3.2.2 VdDfs中调控大丽轮枝菌落叶型候选基因功能鉴定 | 第44-46页 |
3.2.3 功能基因对非来源寄主落叶型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 讨论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尖孢镰刀菌中关键基因VdDf5和VdDf6同源基因特性分析 | 第49-54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9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49-52页 |
4.2.1 VdDf5和VdDf6与尖孢镰刀菌中同源基因序列比对分析 | 第49-50页 |
4.2.2 VdDf5_6异源表达非落叶型菌株VDG78落叶表型鉴定 | 第50-51页 |
4.2.3 VdDf5_6同源基因异源表达非落叶型菌株VDG78落叶表型鉴定 | 第51-52页 |
4.3 讨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VdDfs协同作用功能基因分析 | 第54-67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54-59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4-59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59-65页 |
5.2.1 大丽轮枝菌VdDfs调控基因表达谱筛选和功能分析 | 第59-62页 |
5.2.2 关键调控基因VdDH1影响大丽轮枝菌落叶型功能鉴定 | 第62-64页 |
5.2.3 功能基因响应微氧胁迫生长表型鉴定 | 第64-65页 |
5.3 讨论 | 第65-67页 |
第六章 VdDfs基因簇调控落叶型次生代谢产物分析 | 第67-75页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67-69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6.1.2 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6.2 实验结果 | 第69-73页 |
6.2.1 VdDfs基因簇基因功能注释 | 第69-70页 |
6.2.2 VdDfs基因簇缺失突变株及回补菌株次级代谢产物落叶功能鉴定 | 第70页 |
6.2.3 大丽轮枝菌次生代谢中影响落叶型的关键物质鉴定 | 第70-71页 |
6.2.4 体外施加NAE12:0对非落叶型大丽轮枝菌落叶型影响鉴定 | 第71页 |
6.2.5 寄主体内脂肪酸氨基水解酶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71-73页 |
6.3 讨论 | 第73-75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附录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作者简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