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广州轨道交通站区用地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3页
图表清单第13-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3页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第21-23页
        1.1.1 研究缘起第21-22页
        1.1.2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23-27页
        1.2.1 城市轨道交通第23-24页
        1.2.2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第24-26页
        1.2.3 用地优化的内涵第26-27页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7-29页
        1.3.1 主要研究方法第27-28页
        1.3.2 技术路线第28-29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第29-31页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1.4.2 论文框架与结构第30-31页
    1.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本章注释第32-33页
第二章 城市轨道站区用地优化相关研究综述第33-53页
    2.1 相关研究领域及现状特征第33-36页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动态第36-50页
        2.2.1 轨道公交与城市土地利用互馈关系研究第36-39页
        2.2.2 TOD发展溯源及在中国的引介历程第39-45页
        2.2.3 轨道站区用地优化相关实证量化研究第45-50页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第50-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本章注释第52-53页
第三章 城市轨道站区用地优化研究框架的构建第53-91页
    3.1 理论基础:轨道站区用地优化相关理论理念第53-62页
        3.1.1 建筑学科相关领域第53-57页
        3.1.2 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第57-61页
        3.1.3 相关理论的启示第61-62页
    3.2 实践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相关建设实践启示第62-74页
        3.2.1 深入民心的“指状规划”——丹麦哥本哈根第62-64页
        3.2.2 高度融合城市公共中心的轨网体系——日本东京第64-66页
        3.2.3 有机联系的TOD走廊——美国阿灵顿R-B段第66-68页
        3.2.4 凸显城市公共效应的轨道站点——新加坡第68-70页
        3.2.5 以步行和轨道站点为核心的空间一体化——中国香港第70-73页
        3.2.6 典型城市经验借鉴与启示第73-74页
    3.3 研究视角:“两个尺度+三个维度”的实证分析框架第74-80页
        3.3.1 轨道站区空间要素解析与梳理第74-76页
        3.3.2 基于城市设计视角解读站区空间要素第76-79页
        3.3.3 轨道站区空间要素综合数据库框架第79页
        3.3.4 基于“两个尺度+三个维度”的实证分析思路第79-80页
    3.4 技术支撑:基于GIS平台的轨道站区综合数据库第80-90页
        3.4.1 面向城市设计的GIS技术及相关研究第80-87页
        3.4.2 主要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第87页
        3.4.3 基于“空间分层”思路构建站区GIS综合数据库第87-90页
    3.5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四章 广州轨道站区用地优化面临的趋势与挑战第91-123页
    4.1 广州轨道交通发展历程与总体特征第91-99页
        4.1.1 现状概况与发展历程第91-95页
        4.1.2 现状总体特征与国内外典型大城市比较第95-99页
    4.2 广州轨道站区用地优化的宏观背景与需求第99-108页
        4.2.1 国内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第99-101页
        4.2.2 轨道交通引领广州城市空间格局转变初现端倪第101-105页
        4.2.3 广州规划策略对站区用地优化提出刚性需求第105-108页
    4.3 综合效益最大化是轨道站区用地优化的必然趋势第108-114页
        4.3.1 促进联合开发提升站区经济效益第108-111页
        4.3.2 倡导站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第111-112页
        4.3.3 重视轨道站区的社会文化效益第112-114页
    4.4 广州轨道站区用地优化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第114-121页
        4.4.1 广州轨道交通线路网络体系尚待完善第114-117页
        4.4.2 轨道站区用地开发缺乏有效分类指导第117-118页
        4.4.3 站区用地开发与城市更新亟待统筹协调第118-121页
    4.5 本章小结第121页
    本章注释第121-123页
第五章 基于城市尺度的广州轨道站区空间特征剖析第123-161页
    5.1 社会维度:现状站点网络与城市公共中心的空间耦合分析第123-147页
        5.1.1 相关概念厘定及数据来源第123-124页
        5.1.2 广州城市公共中心现状概述第124-126页
        5.1.3 城市公共中心与现状站点网络的空间叠合分析第126-130页
        5.1.4 不同线路站区与城市公共中心的空间叠合分析第130-141页
        5.1.5 轨道站区用地公共性分析-----以新旧市级公共中心为例第141-145页
        5.1.6 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第145-147页
    5.2 经济维度:现状站点网络与基准地价的对应关系解析第147-159页
        5.2.1 基准地价定义及数据来源第147-148页
        5.2.2 现状站点网络与商业基准地价关系第148-151页
        5.2.3 现状站点网络与住宅基准地价关系第151-152页
        5.2.4 轨道交通对基准地价的影响分析----以海珠区为例第152-157页
        5.2.5 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第157-159页
    5.3 本章小结第159-160页
    本章注释第160-161页
第六章 基于街区尺度的广州轨道站区空间特征剖析第161-185页
    6.1 空间维度(一):不同类型轨道站区用地空间布局解析第161-173页
        6.1.1 不同线路轨道站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解析第161-168页
        6.1.2 基于混合度指数的站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以 15 个站点为例第168-172页
        6.1.3 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第172-173页
    6.2 空间维度(二):不同时期典型站区空间发展演变分析第173-184页
        6.2.1 长寿路站:轨道站点引导老城“针灸式”更新第175-177页
        6.2.2 客村站:轨道站点催化单位社区的逐步瓦解第177-179页
        6.2.3 体育西站:受制于产权约束的另类TOD开发第179-183页
        6.2.4 典型站区空间发展演变特征比较第183-184页
    6.3 本章小结第184-185页
第七章 广州轨道站区用地优化策略思考与建议第185-209页
    7.1 宏观层面:打造与公共中心紧密耦合的TOD走廊第185-193页
        7.1.1 建构轨道站区与公共中心的耦合评价体系第185-188页
        7.1.2 强化轨道交通走廊沿线用地开发控制第188-190页
        7.1.3 对广州地铁 4 号线沿线用地的重新审视与优化建议第190-193页
    7.2 中观层面:凸显公共中心特征的轨道站点分类第193-196页
        7.2.1 对城市轨道站点分类的梳理与思考第193-196页
        7.2.2 凸显公共中心特征的站点分类建议第196页
    7.3 微观层面:以轨道站点为触媒的街区场所营造第196-208页
        7.3.1 将“城市触媒”引入站区场所营造第196-199页
        7.3.2 运用“城市针灸”激发站区活力第199-200页
        7.3.3 构建空间一体化站点街区第200-204页
        7.3.4 探索疏密有致的站区空间收放第204-206页
        7.3.5 挖掘站点地区文化底蕴和个性第206-207页
        7.3.6 充分发挥新技术新方法的效能第207-208页
    7.4 本章小结第208页
    本章注释第208-209页
结论与展望第209-214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209-210页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210-212页
    8.3 论文研究展望第212-214页
参考文献第214-223页
附录1 论文主要数据分类及相关来源第223-224页
附录2 基准地价数据库建立步骤第224-226页
附录3 案例站点用地现状及三维GIS模拟第226-229页
附录4 相关设计实践*-----南海新交通 1 号线六站点上盖(周边)建筑概念性方案第229-241页
    1 规划背景第229-231页
    2 规划重心解读:基于节点与场所特性对站点周边用地优化调控第231-232页
    3 与城市公共中心耦合的“金玉文化走廊”第232-235页
    4 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站区用地布局优化第235-238页
    5 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用地空间形态调控第238-2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41-244页
致谢第244-245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245页

论文共2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实践与理论建构
下一篇:我国诊断糖尿病疾病经济负担趋势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