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新兴微污染物的来源及对环境的影响 | 第10-15页 |
1.2.1 药物及个人护理品 | 第11-13页 |
1.2.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 第13-15页 |
1.3 新兴微污染物的处理技术 | 第15-18页 |
1.3.1 常规的水处理技术 | 第15-17页 |
1.3.2 吸附法处理技术 | 第17-18页 |
1.4 环糊精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 第18-22页 |
1.4.1 环糊精的物化性质 | 第18-19页 |
1.4.2 环糊精高分子聚合物的制备 | 第19-21页 |
1.4.3 环糊精聚合物作为吸附剂对污水处理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4 环糊精对有机物污染物的包结吸附机理 | 第22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6 课题来源 | 第24-25页 |
第2章 环糊精聚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25-33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5-28页 |
2.1.1 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2.1.2 材料的制备 | 第26-27页 |
2.1.3 材料的表征 | 第27-28页 |
2.2 材料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28-32页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28-29页 |
2.2.2 比表面积测试(BET)分析 | 第29-31页 |
2.2.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1页 |
2.2.4 电动电势(Zeta)分析 | 第31-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环糊精聚合材料和活性炭的吸附效果比较 | 第33-51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3.1.1 试剂与仪器 | 第33页 |
3.1.2 目标污染物理化参数 | 第33-34页 |
3.1.3 目标污染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4-35页 |
3.1.4 吸附实验 | 第35-3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6-50页 |
3.2.1 单一体系中β-CD和AC对五种微污染物的吸附 | 第36-38页 |
3.2.2 共存污染物在β-CDP和AC上的吸附行为 | 第38-41页 |
3.2.3 环境河水中共存污染物在β-CDP和AC上的吸附行为 | 第41-43页 |
3.2.4 三种微污染物在β-CDP和AC上的竞争吸附行为 | 第43-47页 |
3.2.5 溶液中富里酸的存在对吸附进程的影响 | 第47-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环糊精聚合材料对BPA、PCMX和CBZ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51-78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1-55页 |
4.1.1 试剂与仪器 | 第51页 |
4.1.2 常用的吸附模型 | 第51-53页 |
4.1.3 吸附实验 | 第53-5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5-76页 |
4.2.1 溶液初始pH的影响 | 第55-57页 |
4.2.2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4.2.3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59-61页 |
4.2.4 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61-64页 |
4.2.5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64-67页 |
4.2.6 三元体系的竞争吸附 | 第67-72页 |
4.2.7 再生性能研究 | 第72-73页 |
4.2.8 主-客体吸附包结作用的分析 | 第73-7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