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1-20页 |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6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2.3 存在问题 | 第16页 |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1.3.3 创新性研究成果 | 第18页 |
| 1.3.4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18-20页 |
| 2 初探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 | 第20-31页 |
|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第20-23页 |
| 2.1.1 不良资产的概念 | 第20页 |
| 2.1.2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第20-22页 |
| 2.1.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第22-23页 |
| 2.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特点 | 第23-24页 |
| 2.2.1 专业性 | 第23页 |
| 2.2.2 复杂性 | 第23-24页 |
| 2.2.3 风险性 | 第24页 |
| 2.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对投资者的风险 | 第24-27页 |
| 2.3.1 环境风险 | 第24-25页 |
| 2.3.2 信用风险 | 第25-26页 |
| 2.3.3 市场风险 | 第26-27页 |
| 2.3.4 技术风险 | 第27页 |
| 2.4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中投资者的权利 | 第27-29页 |
| 2.4.1 知情权 | 第27-28页 |
| 2.4.2 安全交易权 | 第28页 |
| 2.4.3 公平交易权 | 第28-29页 |
| 2.5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中加大投资者保护力度的必要性 | 第29-31页 |
| 3 中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投资者保护立法比较研究 | 第31-35页 |
| 3.1 国内立法现状 | 第31-32页 |
| 3.2 美国立法现状 | 第32-34页 |
| 3.3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5页 |
| 4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证分析 | 第35-40页 |
| 4.1 案例选取 | 第35页 |
| 4.2 案情简介 | 第35页 |
| 4.3 交易流程 | 第35-38页 |
| 4.3.1 参与主体 | 第35-36页 |
| 4.3.2 交易流程 | 第36-38页 |
| 4.4 问题分析 | 第38-40页 |
| 5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中投资者权利保护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 第40-50页 |
| 5.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反映出投资者保护的问题 | 第40-43页 |
| 5.1.1 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40-41页 |
| 5.1.2 缺乏成熟的信用评级制度 | 第41页 |
| 5.1.3 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缺陷 | 第41-42页 |
| 5.1.4 监管主体单一 | 第42页 |
| 5.1.5 破产隔离与真实出售存在风险 | 第42-43页 |
| 5.2 投资者权利保护的完善建议 | 第43-50页 |
| 5.2.1 补充完善法律法规从而维护投资者权益 | 第43-44页 |
| 5.2.2 进一步健全信用评级制度创造透明化的投资环境 | 第44-45页 |
| 5.2.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投资者可以更好的投资决策 | 第45-46页 |
| 5.2.4 改良监管体系增强对投资者保护力度 | 第46-47页 |
| 5.2.5 降低破产隔离与真实出售的风险 | 第47-48页 |
| 5.2.6 小结 | 第48-50页 |
| 6 结论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