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基于CHS基因多态性的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符号说明第13-15页
前言第15-20页
    1 立题依据第15-17页
        1.1 甘草药材市场需求巨大第15页
        1.2 栽培甘草质量普遍偏低第15页
        1.3 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众多药理活性和药用潜力第15页
        1.4 功能基因多态性是影响栽培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重要分子基础第15-17页
    2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20页
        2.1 研究目标第17页
        2.2 研究内容第17-19页
        2.3 技术路线第19-20页
文献综述第20-25页
    1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第20页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学功能及药理活性研究概况第20页
        1.3 黄酮类化合物代谢途径中功能基因的研究概况第20-21页
    2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第21-22页
        2.1 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研究概况第21页
        2.2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代谢途径中功能基因的研究概况第21-22页
    3 CHS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2-23页
        3.1 CHS基因结构的研究概况第22页
        3.2 CHS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概况第22页
        3.3 CHS功能的研究概况第22-23页
        3.4 CHS基因进化的研究概况第23页
    4 甘草中CHS基因的研究概况第23-25页
第一章 三基原甘草样品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分析第25-37页
    1 实验材料第25页
        1.1 植物材料第25页
        1.2 试剂第25页
        1.3 仪器及耗材第25页
    2 实验方法第25-27页
        2.1 色谱条件第25-26页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26页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26页
        2.4 线性关系考察第26页
        2.5 方法学考察第26页
        2.6 样品测定第26-27页
    3 实验结果第27-36页
        3.1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27页
        3.2 甘草样品中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分析第27-32页
        3.3 相关性分析第32-33页
        3.4 差异性检验第33-36页
    4 小结与讨论第36-37页
第二章 甘草查尔酮合酶基因多态性研究第37-69页
    1 实验材料第37-38页
        1.1 植物材料第37页
        1.2 试剂第37-38页
        1.3 仪器及耗材第38页
    2 实验方法第38-43页
        2.1 甘草总RNA的提取第38-39页
        2.2 逆转录第39-40页
        2.3 甘草CHS基因的PCR扩增第40-41页
        2.4 目的片段胶回收第41-42页
        2.5 连接、转化及阳性克隆筛选第42-43页
        2.6 测序第43页
    3 实验结果第43-67页
        3.1 甘草总RNA提取结果第43页
        3.2 目的基因PCR扩增结果第43-44页
        3.3 阳性克隆筛选结果第44-45页
        3.4 测序结果分析第45-67页
    4 小结与讨论第67-69页
第三章 甘草黄酮高/低含量组特异CHS氨基酸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9-76页
    1 实验材料第69页
    2 实验方法第69-70页
        2.1 物理化学性质分析第69页
        2.2 二级结构比对分析第69页
        2.3 三级结构比对分析第69页
        2.4 CHS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第69-70页
    3 实验结果第70-74页
        3.1 物理化学性质分析结果第70页
        3.2 二级结构比对分析结果第70-71页
        3.3 三级结构比对分析结果第71-73页
        3.4 CHS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结果第73-74页
    4 小结与讨论第74-76页
第四章 转甘草特异性CHS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6-89页
    1 实验材料第76-77页
        1.1 质粒与菌株第76页
        1.2 试剂第76页
        1.3 仪器及耗材第76-77页
    2 实验方法第77-80页
        2.1 含甘草特异性CHS基因大肠杆菌工程菌的活化及重组T质粒提取第77-78页
        2.2 表达载体pPIC9K酶切位点分析第78页
        2.3 带酶切位点甘草CHS基因的PCR扩增第78-79页
        2.4 PCR产物胶回收、T连接、转化、阳性克隆筛选及测序第79页
        2.5 CHS基因的双酶切第79页
        2.6 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pPIC9K双酶切产物连接第79-80页
        2.7 连接产物转化、阳性克隆筛选及测序第80页
    3 实验结果第80-87页
        3.1 带酶切位点的甘草CHS基因扩增结果第80-81页
        3.2 携带甘草CHS基因的重组T质粒提取结果第81-82页
        3.3 双酶切结果第82-83页
        3.4 连接转化后阳性克隆筛选结果第83页
        3.5 测序结果第83-87页
    4 小结与讨论第87-89页
第五章 转甘草特异性CHS基因酵母工程菌的构建第89-102页
    1 实验材料第89-90页
        1.1 质粒与菌株第89页
        1.2 试剂第89-90页
        1.3 仪器及耗材第90页
    2 实验方法第90-94页
        2.1 转甘草特异性CHS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线性化酶切第90-91页
        2.2 毕赤酵母GS11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91页
        2.3 转化第91-92页
        2.4 转甘草特异性CHS基因毕赤酵母GS115工程菌的筛选第92-94页
    3 实验结果第94-100页
        3.1 重组质粒线性化酶切结果第94-95页
        3.2 His~+转化子筛选结果第95页
        3.3 遗传霉素G418筛选结果第95-96页
        3.4 Mut~+型重组子筛选结果第96页
        3.5 重组转化子的PCR验证结果第96-100页
    4 小结与讨论第100-102页
第六章 转甘草特异性CHS基因酵母工程菌的诱导表达第102-109页
    1 实验材料第102-103页
        1.1 质粒与菌株第102页
        1.2 试剂第102-103页
        1.3 仪器及耗材第103页
    2 实验方法第103-107页
        2.1 转甘草特异性CHS基因酵母工程菌的诱导表达第103-104页
        2.2 表达蛋白的透析脱盐第104-105页
        2.3 表达蛋白的浓缩富集第105页
        2.4 SDS-PAGE电泳检测第105-107页
    3 实验结果第107-108页
        3.1 诱导表达结果第107页
        3.2 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第107-108页
    4 小结与讨论第108-10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09-113页
    1 总结第109-111页
    2 展望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个人简介第122-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党参炮制过程色泽与含量变化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橘属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枳实对APAP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