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9页 |
1.1 伪狂犬病病毒病原学特征 | 第16-18页 |
1.1.1 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类学地位 | 第16页 |
1.1.2 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表现与特征 | 第16页 |
1.1.3 伪狂犬病病毒潜伏感染特性 | 第16-17页 |
1.1.4 伪狂犬病病毒发病机制 | 第17-18页 |
1.2 伪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8-24页 |
1.2.1 病毒粒子特征与基因功能概述 | 第18-22页 |
1.2.2 国内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2.3 UL41蛋白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2.4 UL24蛋白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3 CRISPR/CAS9系统及应用 | 第24-26页 |
1.3.1 基因编辑技术概述 | 第24页 |
1.3.2 CRISPR/Cas9系统工作原理 | 第24-26页 |
1.3.3 CRISPR/Cas9系统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页 |
1.4 伪狂犬病防控措施与疫苗研究 | 第26-28页 |
1.4.1 伪狂犬病防控措施 | 第26-27页 |
1.4.2 伪狂犬病疫苗研究 | 第27-28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与经典株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 第29-37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0页 |
2.1.1 细胞、病毒和主要试剂 | 第29页 |
2.1.2 病毒DNA的提取制备 | 第29页 |
2.1.3 病毒基因组测序与组装 | 第29页 |
2.1.4 病毒进化分析 | 第29-30页 |
2.1.5 伪狂犬病病毒株间的基因组及ORF序列进化差异分析 | 第30页 |
2.1.6 重组分析 | 第30页 |
2.2 结果 | 第30-35页 |
2.2.1 不同地理分布的伪狂犬病病毒分离株基因组间的比较 | 第30-32页 |
2.2.2 伪狂犬病病毒之间的进化差异 | 第32页 |
2.2.3 伪狂犬病病毒呈现多样性的演化 | 第32-34页 |
2.2.4 伪狂犬病病毒重组分析 | 第34-35页 |
2.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UL41基因缺失株构建及其相关特性分析 | 第37-58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7-44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3.1.2 主要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7-39页 |
3.1.3 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组提取方法 | 第39页 |
3.1.4 UL41突变病毒的构建方法与策略 | 第39-41页 |
3.1.5 病毒生长曲线绘制及蚀斑试验 | 第41-42页 |
3.1.6 动物实验 | 第42-43页 |
3.1.7 病毒宿主关闭活性的检测实验 | 第43页 |
3.1.8 RNA提取和RT-qPCR | 第43-44页 |
3.2 结果 | 第44-56页 |
3.2.1 构建△UL41 eGFP PRV的供体质粒的各片段PCR扩增 | 第44-45页 |
3.2.2 体外同源重组获得用于构建△UL41 eGFP PRV的供体质粒 | 第45-46页 |
3.2.3 用于构建UL41缺失PRV和UL41回复型PRV的供体质粒的鉴定 | 第46-47页 |
3.2.4 各突变病毒的拯救与筛选 | 第47-49页 |
3.2.5 UL41缺失PRV的体外生物学特性 | 第49-51页 |
3.2.6 UL41缺失PRV的体内生物学特性 | 第51-52页 |
3.2.7 亲本病毒、UL41回复型和UL41缺失病毒的神经侵袭能力比较 | 第52-53页 |
3.2.8 伪狂犬病病毒UL41蛋白宿主关闭活性检测 | 第53-56页 |
3.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四章 UL24及TK缺失株构建及UL24蛋白特性研究 | 第58-74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8-63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58-59页 |
4.1.2 主要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59-60页 |
4.1.3 突变病毒株的构建策略 | 第60-61页 |
4.1.4 抗疱疹病毒药物抑制病毒感染实验 | 第61-62页 |
4.1.5 病毒一步生长曲线和蚀斑形成实验 | 第62页 |
4.1.6 伪狂犬病病毒的小鼠致病性和神经侵袭能力实验 | 第62页 |
4.1.7 半定量RT-PCR | 第62页 |
4.1.8 UL24蛋白检测与细胞定位 | 第62-63页 |
4.1.9 伪狂犬病病毒UL24蛋白对IFN-β的调控研究 | 第63页 |
4.2 结果 | 第63-72页 |
4.2.1 UL24和TK相关突变病毒的构建与鉴定 | 第63-65页 |
4.2.2 伪狂犬病病毒TK基因活性鉴定 | 第65-66页 |
4.2.3 UL24、TK突变病毒株体内外特性分析 | 第66-67页 |
4.2.4 伪狂犬病病毒各毒株对小鼠神经侵袭能力比较 | 第67-70页 |
4.2.5 伪狂犬病病毒UL24蛋白的特性分析 | 第70页 |
4.2.6 伪狂犬病病毒UL24蛋白对IFN-β表达的调控作用 | 第70-72页 |
4.3 讨论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附录 | 第85-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作者简历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