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中的道德调控--以德清民间设奖为例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8页 |
2 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8-3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2 社会治理失灵研究 | 第19-22页 |
2.3 道德调控研究 | 第22-25页 |
2.4 社会治理与道德调控研究 | 第25-31页 |
2.5 文献评述 | 第31-34页 |
3 德清社会治理为何引入道德调控 | 第34-46页 |
3.1 社会治理中面临的失灵问题 | 第34-36页 |
3.2 社会治理中开展道德调控的条件 | 第36-46页 |
4 德清道德调控如何实现治理功能 | 第46-54页 |
4.1 颁布民间设奖章程 | 第46-47页 |
4.2 搭建道德教育平台 | 第47-49页 |
4.3 建立道德评价机制 | 第49-54页 |
5 德清道德调控的成效 | 第54-71页 |
5.1 增进公民个体的道德内化 | 第54-58页 |
5.2 推动政府向“善治”职能的转化 | 第58-63页 |
5.3 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氛围 | 第63-71页 |
6 德清道德调控的不足与完善 | 第71-75页 |
6.1 道德调控方式与领域有待完善 | 第71-73页 |
6.2 道德调控方式与领域的拓展 | 第73-75页 |
7 研究发现与启示 | 第75-80页 |
7.1 研究发现 | 第75-76页 |
7.2 研究启示 | 第76-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