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多姿态人脸识别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人脸识别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多姿态人脸识别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贡献第14-15页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5-17页
第二章 人脸识别相关技术介绍第17-24页
    2.1 人脸检测和人脸特征第17-19页
        2.1.1 人脸检测第17-18页
        2.1.2 人脸特征第18-19页
    2.2 虚拟人脸生成第19-21页
        2.2.1 虚拟人脸生成原理第19-20页
        2.2.2 基于虚拟人脸生成的人脸识别第20-21页
        2.2.3 虚拟样本生成第21页
    2.3 人脸识别执行模式和数据库第21-23页
        2.3.1 训练和测试第21-22页
        2.3.2 主流人脸数据库第22-23页
    2.4 本章小节第23-24页
第三章 多姿态人脸检测第24-33页
    3.1 人脸图像预处理第24-25页
    3.2 基于MB-LBP人脸特征点定位第25-32页
        3.2.1 LBP特征介绍第26-27页
        3.2.2 Multi-BlockLBP特征提取第27-28页
        3.2.3 Adaboost分类器第28-32页
    3.3 本章小节第32-33页
第四章 基于仿射变换下的侧脸转正第33-50页
    4.1 基于特征点的侧脸转正技术第33-40页
        4.1.1 高斯过程回归第34-36页
        4.1.2 XGBoost算法第36-38页
        4.1.3 基于特征点的侧脸转正第38-39页
        4.1.4 实验及其结果分析第39-40页
    4.2 基于仿射变换的图像恢复第40-42页
    4.3 基于近似FFM奇偶对称的图像修复第42-49页
        4.3.1 奇偶对称第42-44页
        4.3.2 近似FFM算法第44-46页
        4.3.3 实验及其结果分析第46-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多姿态人脸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第50-64页
    5.1 多姿态人脸识别系统系统总体设计第50-54页
        5.1.1 多姿态人脸识别系统系统架构设计第50-52页
        5.1.2 多姿态人脸识别系统系统功能介绍第52-53页
        5.1.3 多姿态人脸识别系统系统开发环境第53-54页
    5.2 人脸图像检测模块实现第54-56页
        5.2.1 人脸图像灰度处理第54-55页
        5.2.2 基于MB-LBP特征的人脸检测第55-56页
    5.3 人脸图像合成及修复模块实现第56-61页
        5.3.1 基于仿射变换的图像合成第56-59页
        5.3.2 基于近似FFM对称的图像修复第59-61页
    5.4 基于LBPH特征的人脸识别模块实现第61-63页
    5.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实验第64-74页
    6.1 系统功能测试第64-69页
        6.1.1 功能测试第64-68页
        6.1.2 功能测试结果第68-69页
    6.2 对比实验第69-73页
        6.2.1 对比实验内容第69-72页
        6.2.2 对比实验结果分析第72-73页
    6.3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74-76页
    7.1 全文总结第74-75页
    7.2 展望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区域网络的文件分享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健康大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