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小球藻病毒与宿主间两种相互作用现象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前言第12页
    1.2 小球藻病毒及其宿主第12-14页
    1.3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第14-16页
    1.4 泛素连接酶E3第16-17页
    1.5 酵母双杂交技术第17-18页
    1.6 超氧化物歧化酶第18-19页
    1.7 CU,ZN-SOD活性的测定方法第19页
    1.8 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第19-20页
    1.9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0页
    1.10 研究意义第20-22页
第2章 病毒PBCV-1的感染分离与纯化第22-27页
    2.1 试验材料第22-23页
        2.1.1 藻株与病毒株第22页
        2.1.2 培养基与试剂第22-23页
        2.1.3 仪器第23页
    2.2 试验方法第23-25页
        2.2.1 小球藻NC64A培养第23页
        2.2.2 病毒PBCV-1感染第23-24页
        2.2.3 病毒提取与纯化第24页
        2.2.4 病毒效价的测定第24-25页
    2.3 试验结果第25-26页
        2.3.1 病毒感染结果第25页
        2.3.2 病毒纯化结果第25-26页
        2.3.3 病毒效价测定结果第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病毒蛋白的表达及与宿主蛋白的PULLDOWN实验第27-37页
    3.1 试验材料第27-28页
        3.1.1 菌株第27页
        3.1.2 培养基与试剂第27-28页
        3.1.3 仪器第28页
    3.2 试验方法第28-33页
        3.2.1 PCR扩增cvSkp1和A607R片段第28-29页
        3.2.2 PCR产物与载体pET23a(+)的酶切与连接第29页
        3.2.3 连接产物的转化和质粒提取第29-30页
        3.2.4 菌体感受态的制备第30-31页
        3.2.5 质粒转化第31页
        3.2.6 菌体活化第31页
        3.2.7 蛋白小量诱导表达(50mL)第31页
        3.2.8 蛋白纯化第31-32页
        3.2.9 cvSkp1蛋白的大量制备第32页
        3.2.10 病毒PBCV-1感染的小球藻NC64A裂解液的制备第32页
        3.2.11 Pulldown实验第32页
        3.2.12 快速银染实验第32-33页
        3.2.13 质谱检测第33页
    3.3 试验结果第33-36页
        3.3.1 pET23a(+)-cvSkp1、pET23a(+)-A607R基因克隆和质粒构建第33-34页
        3.3.2 pET23a(+)-cvSkp1和pET23a(+)-A607R蛋白表达和纯化第34-35页
        3.3.3 Pulldown实验第35-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酵母双杂交验证试验第37-46页
    4.1 试验材料第37-39页
        4.1.1 菌株和质粒第37-38页
        4.1.2 培养基和试剂第38页
        4.1.3 引物第38-39页
    4.2 试验方法第39-42页
        4.2.1 融合蛋白基因优化合成以及片段的扩增第39-40页
        4.2.2 PCR产物与载体的酶切与连接第40-41页
        4.2.3 连接产物的转化和质粒提取第41页
        4.2.4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及酵母转化第41页
        4.2.5 选择培养基验证第41-42页
    4.3 试验结果第42-45页
        4.3.1 融合蛋白基因优化合成以及片段的扩增第42-43页
        4.3.2 酵母双杂交工作质粒的构建第43页
        4.3.3 酵母转化第43-45页
    4.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病毒PBCV-1的SOD酶的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第46-51页
    5.1 实验材料第46-47页
        5.1.1 菌株第46页
        5.1.2 培养基和试剂第46-47页
        5.1.3 实验仪器第47页
    5.2 实验方法第47-48页
        5.2.1 病毒Cu,Zn-SOD蛋白的纯化第47页
        5.2.2 酶活的测定第47-48页
    5.3 实验结果第48-50页
        5.3.1 邻苯三酚在Tris-HCl缓冲液中自氧化吸收峰的确定第48-49页
        5.3.2 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的确定第49页
        5.3.3 病毒SOD活性测定结果第49-50页
    5.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6章 病毒CU,ZN-SOD部分酶学性质的测定第51-55页
    6.1 实验材料第51页
    6.2 实验方法第51页
    6.3 实验结果第51-54页
        6.3.1 温度对vSOD活性的影响第51-52页
        6.3.2 pH对vSOD活性的影响第52页
        6.3.3 SDS对vSOD活性的影响第52-53页
        6.3.4 尿素对vSOD活性的影响第53页
        6.3.5 盐酸胍对vSOD活性的影响第53-54页
    6.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7章 结论与讨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致谢第61-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OCT技术的昆虫胚胎发育三维活体监测及微循环造影
下一篇:褐柳莺鸣声与形态关系及其在领域竞争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