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P2P网络借贷地方监管相关基础理论 | 第18-27页 |
2.1 P2P网络借贷概念和性质 | 第18-20页 |
2.2 P2P网络借贷发展历程与运营模式 | 第20-23页 |
2.3 P2P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2.4 加强地方对P2P网络借贷监管的原因和重要性 | 第24-27页 |
2.4.1 加强地方对P2P网络借贷监管的原因 | 第24-25页 |
2.4.2 加强地方对P2P网络借贷监管的重要性 | 第25-27页 |
第3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地方监管现状及问题 | 第27-35页 |
3.1 我国P2P网络借贷地方监管现状 | 第27-29页 |
3.2 我国P2P网络借贷地方监管的问题 | 第29-35页 |
3.2.1 监管主体职能尚未充分发挥 | 第29-31页 |
3.2.2 监管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完善 | 第31-32页 |
3.2.3 监管缺乏针对性的措施方法 | 第32-33页 |
3.2.4 监管配套的辅助机制不健全 | 第33-35页 |
第4章 英美P2P网络借贷地方监管的分析和启示 | 第35-40页 |
4.1 对美国P2P网络借贷地方监管的分析 | 第35-36页 |
4.1.1 监管主体 | 第35页 |
4.1.2 监管依据 | 第35-36页 |
4.1.3 监管上的不足 | 第36页 |
4.2 对英国P2P网络借贷地方监管的分析 | 第36-38页 |
4.2.1 监管主体 | 第36-37页 |
4.2.2 监管依据 | 第37-38页 |
4.2.3 监管上的不足 | 第38页 |
4.3 英美两国P2P网络借贷地方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0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P2P网络借贷地方监管的建议 | 第40-48页 |
5.1 协同充分发挥监管主体职能 | 第40-43页 |
5.1.1 合理划分中央地方监管权力 | 第40-41页 |
5.1.2 厘定监管主体职责边界 | 第41页 |
5.1.3 设立县级区域监管派出机构 | 第41-42页 |
5.1.4 建立P2P网络借贷监管联席会议机制 | 第42-43页 |
5.2 完善相应监管法律法规依据 | 第43页 |
5.3 补充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方法 | 第43-45页 |
5.3.1 地方政府设置符合实际的平台准入门槛 | 第43-44页 |
5.3.2 建立对平台运营全过程的监督措施 | 第44-45页 |
5.3.3 完善对平台市场退出机制的监管 | 第45页 |
5.4 健全监管相配套的辅助机制 | 第45-48页 |
5.4.1 完善征信系统 | 第46页 |
5.4.2 促进行业自律 | 第46-47页 |
5.4.3 规定信息披露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