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9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炔和磺酰叠氮参与的多组分反应 | 第14-20页 |
1.3 多组分聚合 | 第20-37页 |
1.3.1 非炔烃参与的多组分聚合 | 第20-24页 |
1.3.2 炔烃参与的多组分聚合 | 第24-33页 |
1.3.3 炔烃参与的多组分串联聚合 | 第33-37页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37-39页 |
第二章 炔、磺酰叠氮与膦亚胺的室温多组分聚合制备富含杂原子的多功能聚膦脒 | 第39-81页 |
2.1 引言 | 第39-4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0-52页 |
2.2.1 化学原料与试剂 | 第40页 |
2.2.2 表征设备与测试方法 | 第40-42页 |
2.2.3 单体的制备 | 第42-48页 |
2.2.4 小分子模型化合物的合成 | 第48-50页 |
2.2.5 聚合物的合成 | 第50-5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2-80页 |
2.3.1 聚合反应条件优化 | 第52-56页 |
2.3.2 结构表征 | 第56-67页 |
2.3.3 溶解性和热稳定性 | 第67-68页 |
2.3.4 折光指数和色散 | 第68-69页 |
2.3.5 光物理性能 | 第69-77页 |
2.3.6 钯离子(Pd~(2+))检测 | 第77-8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三章 炔、磺酰叠氮与靛红衍生物的室温多组分聚合制备含羟吲哚的聚(N-酰基磺酰胺) | 第81-116页 |
3.1 引言 | 第81-8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2-94页 |
3.2.1 化学原料与试剂 | 第82-83页 |
3.2.2 表征设备与测试方法 | 第83-84页 |
3.2.3 单体的制备 | 第84-87页 |
3.2.4 小分子模型化合物的合成 | 第87-89页 |
3.2.5 聚合物的合成 | 第89-93页 |
3.2.6 聚合物P1’和P1的可逆转换 | 第93页 |
3.2.7 聚合物P5的光致产生活性氧曲线的测定 | 第93-9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94-114页 |
3.3.1 聚合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94-98页 |
3.3.2 结构表征 | 第98-110页 |
3.3.3 溶解性、亲水性和热稳定性 | 第110-112页 |
3.3.4 光物理性能 | 第112-113页 |
3.3.5 光致产生活性氧性能 | 第113-11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四章 炔、磺酰叠氮和邻羟基苯甲腈的多组分聚合制备含亚胺香豆素的聚磺酰亚胺 | 第116-148页 |
4.1 引言 | 第116-11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17-125页 |
4.2.1 化学原料与试剂 | 第117-118页 |
4.2.2 表征设备与测试方法 | 第118-119页 |
4.2.3 单体的制备 | 第119-120页 |
4.2.4 小分子模型化合物的合成 | 第120-121页 |
4.2.5 聚合物的制备 | 第121-124页 |
4.2.6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24-125页 |
4.2.7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成像实验 | 第12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25-147页 |
4.3.1 聚合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25-129页 |
4.3.2 结构表征 | 第129-138页 |
4.3.3 溶解性和热稳定性 | 第138-139页 |
4.3.4 光物理性能 | 第139-143页 |
4.3.5 钌离子(Ru~(3+))检测 | 第143-145页 |
4.3.6 抗菌性能 | 第145-1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8-151页 |
结论 | 第148-149页 |
展望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8-170页 |
致谢 | 第170-172页 |
附件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