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王家岭村乡村建设规划--基于规划师陪伴式的实践方法探索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项目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 | 第10页 |
1.1.2 乡村规划的现实悖论 | 第10-11页 |
1.2 相关研究与实践概述 | 第11-14页 |
1.2.1 中国乡村建设规划的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当代乡村建设规划的实践述评 | 第12-14页 |
1.3 陪伴式乡建规划的概念与内涵 | 第14-15页 |
1.4 规划意图 | 第15-16页 |
1.4.1 反思乡建规划的难题与误区 | 第15页 |
1.4.2 丰富乡建规划的实用方法论 | 第15-16页 |
1.5 规划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6-20页 |
1.5.1 规划原则 | 第16-17页 |
1.5.2 规划思路 | 第17页 |
1.5.3 规划文本内容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基于乡村逻辑的理念生成 | 第20-32页 |
2.1 乡村现状与特征总结 | 第20-27页 |
2.1.1 王家岭村庄概况 | 第20-23页 |
2.1.2 社会关系网络特征 | 第23-25页 |
2.1.3 艺术介入与发展新困境 | 第25-27页 |
2.2 乡建规划的价值导向转变 | 第27-29页 |
2.2.1 谁的乡愁?谁的乡村? | 第27-28页 |
2.2.2 乡村规划师的角色认知 | 第28-29页 |
2.3 规划目标定位 | 第29-32页 |
2.3.1 核心理念 | 第29-30页 |
2.3.2 主要任务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协力共建的空间营造 | 第32-44页 |
3.1 村庄叙事脚本 | 第32-33页 |
3.1.1 童画梦 | 第32页 |
3.1.2 大山的礼物 | 第32-33页 |
3.1.3 再造与新生 | 第33页 |
3.2 产业优化 | 第33-35页 |
3.2.1 农林业 | 第34页 |
3.2.2 旅游服务业 | 第34页 |
3.2.3 新手工业和轻工业 | 第34页 |
3.2.4 艺术文化产业 | 第34-35页 |
3.3 场所激活 | 第35-37页 |
3.3.1 知识菜园(半抛荒菜地) | 第35-36页 |
3.3.2 村标设计(村东头空地) | 第36页 |
3.3.3 智造工坊(废弃毛竹厂) | 第36页 |
3.3.4 滨河广场(废料堆砌场) | 第36-37页 |
3.4 民居改造 | 第37-40页 |
3.4.1 公共活动室 | 第38-39页 |
3.4.2 露台 | 第39-40页 |
3.4.3 场院 | 第40页 |
3.5 特色传承 | 第40-44页 |
3.5.1 乡土工艺传承 | 第40-41页 |
3.5.2 乡村IP打造 | 第41-44页 |
第四章 多元共生的乡村治理 | 第44-50页 |
4.1 恢复村庄内生秩序 | 第44-47页 |
4.1.1 我的乡村我做主 | 第44-45页 |
4.1.2 精神地标计划 | 第45页 |
4.1.3 乡村美育课堂 | 第45-46页 |
4.1.4 自力营造网络 | 第46-47页 |
4.2 “新王家岭人”的再造血 | 第47-48页 |
4.2.1 风从哪里来 | 第47页 |
4.2.2 伙伴互助与场景共创 | 第47-48页 |
4.3 “常青藤”的互动逻辑 | 第48-50页 |
4.3.1 市民的精神归宿 | 第48-49页 |
4.3.2 村民的致富家园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思考与讨论 | 第50-54页 |
5.1 在地陪伴式乡建的行动经验 | 第50-51页 |
5.1.1 融入乡土网络 | 第50页 |
5.1.2 正视乡村现实 | 第50-51页 |
5.1.3 学习地方智慧 | 第51页 |
5.1.4 孕育长效机制 | 第51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51-52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58-59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主要设计图纸 | 第60-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