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磁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修饰及其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3-37页
    1.1 前言第13-17页
    1.2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第17-25页
        1.2.1 化学共沉淀法第18-19页
        1.2.2 水热法第19-21页
        1.2.3 热解羰基前驱体法第21-25页
    1.3 磁性Fe_3O_4@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第25-30页
        1.3.1 St?ber法第25-26页
        1.3.2 反相微乳液法第26-30页
    1.4 磁性纳米材料及应用第30-35页
        1.4.1 磁流体第30页
        1.4.2 磁共振造影剂第30-32页
        1.4.3 磁催化剂第32-33页
        1.4.4 磁性靶向药物载体第33-34页
        1.4.5 磁致热疗法第34-35页
    1.5 本论文的构想第35-36页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6-37页
第2章 磁性Fe_3O_4@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第37-50页
    2.1 实验内容第37-38页
    2.2 实验药品第38-39页
    2.3 实验仪器第39页
    2.4 实验步骤第39-40页
        2.4.1 油酸铁的制备第39页
        2.4.2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第39-40页
        2.4.3 反相微乳液的配制第40页
        2.4.4 磁性Fe_3O_4@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第40页
    2.5 样品的表征第40-42页
        2.5.1 X射线衍射分析第40页
        2.5.2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40-41页
        2.5.3 动态光散射激光粒度仪第41页
        2.5.4 振动样品磁强计第41-42页
    2.6 结果与讨论第42-49页
        2.6.1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第42-44页
        2.6.2 反相微乳液的配制第44-47页
        2.6.3 磁性Fe_3O_4@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第47-48页
        2.6.4 磁性能测试第48-49页
    2.7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基于罗丹明B的铁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第50-62页
    3.1 背景介绍第50-51页
    3.2 实验内容第51-52页
    3.3 实验药品第52-53页
    3.4 实验仪器第53页
    3.5 实验步骤第53-55页
        3.5.1 罗丹明B与乙二胺反应第53-54页
        3.5.2 探针的光谱测试第54-55页
    3.6 样品的表征第55-56页
        3.6.1 核磁共振氢谱第55页
        3.6.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第55-56页
        3.6.3 荧光分光光度计第56页
    3.7 结果与讨论第56-61页
        3.7.1 核磁共振氢谱第56-57页
        3.7.2 探针罗丹明B-EDA的紫外吸收光谱滴定研究第57-58页
        3.7.3 罗丹明B识别Fe~(3+)的选择性和竞争性第58-59页
        3.7.4 探针对Fe~(3+)检测下限第59-61页
        3.7.5 探针FP与Fe~(3+)的络合模型的推测第61页
    3.8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4章 磁性Fe_3O_4@SiO_2@罗丹明B荧光探针的研究第62-74页
    4.1 背景介绍第62-64页
    4.2 实验药品第64-65页
    4.3 实验仪器第65页
    4.4 实验步骤第65-67页
        4.4.1 磁性Fe_3O_4@SiO_2纳米粒子表面氨基化第65-66页
        4.4.2 罗丹明B的酰氯化第66页
        4.4.3 磁性Fe_3O_4@SiO_2@罗丹明B的合成第66页
        4.4.4 探针的光谱测试第66-67页
    4.5 样品的表征第67-68页
        4.5.1 红外光谱第67页
        4.5.2 热重分析第67页
        4.5.3 荧光分光光度计第67-68页
        4.5.4 振动样品磁强计第68页
    4.6 结果与讨论第68-73页
        4.6.1 红外光谱第68-69页
        4.6.2 热重分析第69-71页
        4.6.3 探针对Fe~(3+)的检测性能第71-72页
        4.6.4 磁性能分析第72-73页
    4.7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5.1 结论第74-75页
    5.2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8-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A15钛合金高温变形机制及热处理工艺研究
下一篇:功能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对不饱和聚酯的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