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第9-14页 |
1.2.1 国外相关理论 | 第9-12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4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4.2 社会调查法 | 第15页 |
1.4.3 案例研究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民办养老机构参与养老服务的历程与趋势 | 第17-29页 |
2.1 民办养老机构参与养老服务的背景(1984—2003) | 第17-20页 |
2.1.1 民办养老机构产生的社会环境 | 第17-18页 |
2.1.2 民办养老机构的早期探索——以“心贴心”为例 | 第18-19页 |
2.1.3 地方政府的困境和思索 | 第19-20页 |
2.2 民办养老机构参与养老服务的历程(2003-2013) | 第20-23页 |
2.2.1 “居家养老服务网”的建立 | 第20-21页 |
2.2.2 社区养老服务的延伸 | 第21-22页 |
2.2.3 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 | 第22-23页 |
2.3 民办养老机构参与养老服务的趋势(2013-) | 第23-29页 |
2.3.1 民办养老机构数量持续增长 | 第23-24页 |
2.3.2 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环境变化 | 第24-28页 |
2.3.3 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方向 | 第28-29页 |
第3章 民办养老机构在社会养老服务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29-39页 |
3.1 民办养老机构在社会养老服务中的地位 | 第29-32页 |
3.1.1 生产和提供社会养老服务的主体 | 第29-30页 |
3.1.2 支持和推动政府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主体 | 第30-31页 |
3.1.3 回应和满足大众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主体 | 第31-32页 |
3.2 民办养老机构案例四则 | 第32-37页 |
3.2.1 案例一:金康老年护理中心 | 第32-33页 |
3.2.2 案例二:瑞海博老年康复中心 | 第33-35页 |
3.2.3 案例三:南秀村养老服务站 | 第35页 |
3.2.4 案例四:大方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 第35-37页 |
3.3 民办养老机构的作用分析 | 第37-39页 |
第4章 限制民办养老机构发挥主体作用的因素 | 第39-52页 |
4.1 民办养老机构发挥作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5页 |
4.1.1 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 第39-42页 |
4.1.2 发展资源不足,力量有限 | 第42-44页 |
4.1.3 服务品质缺乏保证 | 第44-45页 |
4.2 影响民办养老机构发挥作用的因素 | 第45-52页 |
4.2.1 正式的政府支持不到位 | 第45-48页 |
4.2.2 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机制缺失 | 第48页 |
4.2.3 民办养老机构自身发展不成熟 | 第48-52页 |
第5章 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发挥主体作用的经验与建议 | 第52-64页 |
5.1 国(境)外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挥作用的制度机制 | 第52-60页 |
5.1.1 日本的老年福利制度与养老机构准入 | 第52-57页 |
5.1.2 香港政府、商界与NGO的三方合作机制 | 第57-60页 |
5.2 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发挥主体作用的建议 | 第60-64页 |
5.2.1 重视制度保障,增加养老资源 | 第61页 |
5.2.2 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合作机制 | 第61页 |
5.2.3 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 第61-62页 |
5.2.4 打造民办养老机构服务品牌 | 第62页 |
5.2.5 培育社会企业家精神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