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2.1 道德法律化与道德转化为法律 | 第11页 |
1.2.2 见死不救与见义勇为 | 第11页 |
1.2.3 见死不救罪与一般救助义务 | 第11-12页 |
1.2.4 机会主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5-17页 |
2 见死不救与见死不救入罪的现状 | 第17-24页 |
2.1 见死不救现象的概况 | 第17-19页 |
2.1.1 见死不救的现实情况 | 第17-18页 |
2.1.2 见死不救的原因 | 第18-19页 |
2.1.3 见死不救受到广泛的社会谴责 | 第19页 |
2.2 见死不救被呼吁入罪及其原因 | 第19-21页 |
2.2.1 见死不救入罪的立法提议与社会讨论 | 第20页 |
2.2.2 见死不救现象挑战民众的道德底线 | 第20-21页 |
2.2.3 民众对法律维护道德的期盼值高 | 第21页 |
2.3 域外相关的法律及与“见死不救罪”的对比 | 第21-24页 |
2.3.1 域外“见死要救”类的法律概况 | 第21-22页 |
2.3.2 域外一般救助性法律的特点和法理思想 | 第22-23页 |
2.3.3 对比我国“见死不救罪” | 第23-24页 |
3“见死不救罪”的特点和及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33页 |
3.1 见死不救罪的特点 | 第24-26页 |
3.1.1 道德要求直接转化为法律义务 | 第24页 |
3.1.2 积极回应社会生活出现的问题 | 第24-25页 |
3.1.3 立法技术含量不高 | 第25-26页 |
3.2 存在的问题:法经济学分析 | 第26-28页 |
3.2.1 执行成本大 | 第26-27页 |
3.2.2 外部性难以避免与解决 | 第27-28页 |
3.2.3 规避法律和利用法律非法谋利的可能性大 | 第28页 |
3.3 存在的问题:法社会学分析 | 第28-31页 |
3.3.1 对实施法律的社会大背景把握不全面 | 第29页 |
3.3.2 无健全的法律实施机制 | 第29-30页 |
3.3.3 对法律实施的成效预期过高 | 第30-31页 |
3.4 见死不救入罪的争议反应的实质问题 | 第31-33页 |
3.4.1 对部分不良行为的道德零容忍 | 第31-32页 |
3.4.2 急切的道德建设 | 第32页 |
3.4.3 简单进行道德的法律化 | 第32-33页 |
4 道德内容成为法律的思考 | 第33-41页 |
4.1 道德内容入律是必要的 | 第33-35页 |
4.1.1 法律的实施要有道德支持 | 第33-34页 |
4.1.2 道德评判法律的合法性 | 第34页 |
4.1.3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 第34-35页 |
4.2 道德成为法律以全面把握现实社会为前提 | 第35-38页 |
4.2.1 道德是与现实同步发展的,无道德完美的可能 | 第35-36页 |
4.2.2 道德进步的相对性,价值多元化 | 第36-37页 |
4.2.3 民众的道德“洁癖”心理不容忽视 | 第37页 |
4.2.4 法律不该要求无法实现的事 | 第37-38页 |
4.3 法律维护道德应在合理限度内 | 第38-41页 |
4.3.1 机会主义有存在的必要 | 第38-39页 |
4.3.2 有实效的法律才会是道德的 | 第39页 |
4.3.3 道德问题有道德的途径和其他方法解决 | 第39-40页 |
4.3.4 法律维护道德不应产生另外的不道德 | 第40-41页 |
5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