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本文主要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2.1 基本理论 | 第12-15页 |
2.1.1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2-13页 |
2.1.2 国际机制理论 | 第13-14页 |
2.1.3 全球治理理论 | 第14-15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3 评述 | 第18-20页 |
第3章 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 第20-32页 |
3.1 前提假设与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3.1.1 前提假设 | 第20-21页 |
3.1.2 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概念界定 | 第21页 |
3.2 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 | 第21-23页 |
3.2.1 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演变开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第22页 |
3.2.2 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演变的转折——2008 年金融危机的爆发 | 第22-23页 |
3.3 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现状特征 | 第23-32页 |
3.3.1 无政府状态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 | 第23-25页 |
3.3.2 结构的中心—外围特征和G20 的双核结构特征 | 第25-28页 |
3.3.3 碎片化结构特征 | 第28-29页 |
3.3.4 治理主体结构的转移 | 第29-32页 |
第4章 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大国实力与模式变迁 | 第32-46页 |
4.1 新兴大国与发达大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分析 | 第32-41页 |
4.1.1 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长 | 第32-35页 |
4.1.2 金融发展实力 | 第35-36页 |
4.1.3 贸易与投资状况 | 第36-38页 |
4.1.4 科技发展水平 | 第38-39页 |
4.1.5 公共产品提供能力 | 第39-41页 |
4.2 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大国协调模式的变迁 | 第41-46页 |
4.2.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各自为政治理 | 第42页 |
4.2.2 经济全球化起步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单极垄断模式 | 第42-43页 |
4.2.3 经济全球化发展阶段:G7 时代——俱乐部式大国协调模式 | 第43页 |
4.2.4 经济全球化深化阶段:G20 时代——新型大国协调模式 | 第43-46页 |
第5章 新型大国协调模式的计量验证 | 第46-50页 |
5.1 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 第46-47页 |
5.2 模型检验与估计 | 第47-49页 |
5.2.1 单位根检验 | 第47-48页 |
5.2.2 协整检验 | 第48页 |
5.2.3 模型估计 | 第48-49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第6章 新型大国协调模式的博弈分析 | 第50-57页 |
6.1 大国的经济博弈 | 第50-54页 |
6.1.1 模型背景 | 第50页 |
6.1.2 模型改进 | 第50-52页 |
6.1.3 亚投行的经济博弈 | 第52-54页 |
6.2 大国的政治博弈 | 第54-57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