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异型花柱研究进展 | 第11-23页 |
1. | 第12-20页 |
1.1 花部特征及附属多态性 | 第12-15页 |
1.2 花型频率及其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3 异型不亲和系统 | 第16-17页 |
1.4 异型花柱的遗传学研究 | 第17-19页 |
1.5 异型花柱的维持与演化 | 第19-20页 |
2.白花丹科和补血草属植物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3.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二、材料和方法 | 第23-28页 |
1.研究地点和材料概况 | 第23-24页 |
2.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4-28页 |
2.1 不同分布区域居群结构及花型频率调查 | 第24页 |
2.1.1 三个分布区域花型构成及频率的调查 | 第24页 |
2.1.2 三个分布区域居群结构的分析 | 第24页 |
2.2 异型花柱及附属多态性的研究 | 第24-26页 |
2.2.1 开花物候和开花习性 | 第24页 |
2.2.2 花部特征参数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3 雌雄蕊分布及交互性研究 | 第25页 |
2.2.4 附属多态性及其功能的研究 | 第25-26页 |
2.3 花粉散布动态 | 第26页 |
2.3.1 传粉者类群的观察 | 第26页 |
2.3.2 花药散粉及柱头花粉数沉积动态 | 第26页 |
2.4 异型不亲和系统的研究 | 第26-27页 |
2.4.1 居群自然结实率调查 | 第26-27页 |
2.4.2 异型不亲和系统的检测 | 第27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28-40页 |
3.1 居群结构的调查 | 第28-29页 |
3.2 开花物候和开花习性 | 第29-30页 |
3.3 簇枝补血草花部特征及附属多态性 | 第30-34页 |
3.3.1 花部参数和附属多态性的测定 | 第30-32页 |
3.3.2 柱头花粉形态扫描 | 第32-33页 |
3.3.3 柱头花粉形态扫描 | 第33-34页 |
3.4 簇枝补血草的花粉散布 | 第34-38页 |
3.4.1 传粉者媒介的观察 | 第34页 |
3.4.2 三种花型的花粉散布及柱头花粉数的动态变化 | 第34-35页 |
3.4.3 不同居群的花粉传递效率 | 第35-36页 |
3.4.4 花粉与柱头间黏附性的检测 | 第36-37页 |
3.4.5 三种花型的避免自交检测 | 第37-38页 |
3.5 异型不亲和系统的研究 | 第38-40页 |
3.5.1 自然种群的结实特性 | 第38页 |
3.5.2 异型不亲和系统的检测 | 第38-40页 |
四 讨论 | 第40-45页 |
4.1 花型比、交互性和结实率之间的关系 | 第40-41页 |
4.2 异型花柱及附属多态性 | 第41-43页 |
4.3 雌雄异位的功能:降低雌雄功能干扰、避免自交 | 第43-45页 |
五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5.1 结论 | 第45页 |
5.2 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