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框支短肢剪力墙斜柱转换结构配筋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概述第10-14页
        1.1.1 高层建筑的发展和特点第10-11页
        1.1.2 小高层建筑的发展和特点第11-12页
        1.1.3 短肢剪力墙结构的研究第12-13页
        1.1.4 框支短肢剪力墙转换结构的研究第13-14页
        1.1.5 短肢剪力墙结构转换方法第14页
    1.2 本文研究方法简介第14-15页
        1.2.1 结构工程研究方法简介第14-15页
        1.2.2 CAE数值仿真技术简介第15页
    1.3 本团队研究内容和目的第15-18页
2 ABAQUS钢筋混凝土有限元理论研究第18-30页
    2.1 计算模块的选择第18-19页
    2.2 ABAQUS软件中混凝土塑型损伤模型第19-24页
        2.2.1 混凝土塑性损伤力学特点第19-22页
        2.2.2 混凝土塑性损伤屈服函数第22-23页
        2.2.3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流动法则与粘塑性归一化第23页
        2.2.4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中钢筋的处理第23-24页
    2.3 混凝土本构关系第24-25页
        2.3.1 混凝土拉伸应力—应变关系第24页
        2.3.2 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关系第24-25页
    2.4 混凝土损伤因子第25-27页
        2.4.1 能量等效原理第25页
        2.4.2 基于本文本构关系的单轴损伤演化方程第25-26页
        2.4.3 ABAQUS其他塑性损伤参数定义第26-27页
    2.5 钢筋本构关系第27-30页
3 构件设计及内力计算第30-36页
    3.1 构件的设计第30-31页
    3.2 内力计算第31-36页
4 0.1 轴压比下不同配筋率的斜柱转换子结构拟静力分析第36-68页
    4.1 引言第36页
    4.2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第36-43页
        4.2.1 分析模型简介第36-37页
        4.2.2 混凝土力学性能第37-39页
        4.2.3 钢筋力学性能第39页
        4.2.4 有限元模型参数选择第39-43页
    4.3 不同暗柱纵筋配筋率数值模拟分析第43-52页
        4.3.1 构件滞回曲线分析第44-45页
        4.3.2 构件骨架曲线分析第45-48页
        4.3.3 构件位移延性分析第48-49页
        4.3.4 构件刚度退化分析第49-50页
        4.3.5 构件破坏机制分析第50-51页
        4.3.6 不同暗柱竖向配筋率数值模拟总结第51-52页
    4.4 不同框支柱纵筋配筋率数值模拟分析第52-58页
        4.4.1 构件滞回曲线分析第52-53页
        4.4.2 构件骨架曲线分析第53-55页
        4.4.3 构件位移延性分析第55-57页
        4.4.4 构件刚度退化分析第57-58页
        4.4.5 构件破坏机制分析第58页
        4.4.6 不同框支柱纵筋配筋率数值模拟总结第58页
    4.5 不同转换梁纵筋配筋率数值模拟分析第58-68页
        4.5.1 构件滞回曲线分析第59-60页
        4.5.2 构件骨架曲线分析第60-62页
        4.5.3 构件位移延性分析第62-64页
        4.5.4 构件刚度退化分析第64-65页
        4.5.5 构件破坏机制分析第65页
        4.5.6 不同转换梁纵筋配筋率数值模拟总结第65-68页
5 0.3 轴压比下不同配筋率的斜柱转换子结构拟静力分析第68-90页
    5.1 不同暗柱纵筋配筋率数值模拟分析第68-75页
        5.1.1 构件滞回曲线分析第68-69页
        5.1.2 构件骨架曲线分析第69-72页
        5.1.3 构件位移延性分析第72-73页
        5.1.4 构件刚度退化分析第73-74页
        5.1.5 构件破坏机制分析第74页
        5.1.6 不同暗柱竖向配筋率数值模拟总结第74-75页
    5.2 不同框支柱纵筋配筋率数值模拟分析第75-82页
        5.2.1 构件滞回曲线分析第75-76页
        5.2.2 构件骨架曲线分析第76-79页
        5.2.3 构件位移延性分析第79-80页
        5.2.4 构件刚度退化分析第80-81页
        5.2.5 构件破坏机制分析第81页
        5.2.6 不同框支柱纵筋配筋率数值模拟总结第81-82页
    5.3 不同转换梁纵筋配筋率数值模拟分析第82-90页
        5.3.1 构件滞回曲线分析第82-83页
        5.3.2 构件骨架曲线分析第83-85页
        5.3.3 构件位移延性分析第85-86页
        5.3.4 构件刚度退化分析第86-87页
        5.3.5 构件破坏机制分析第87-88页
        5.3.6 不同转换梁纵筋配筋率数值模拟总结第88-90页
6 0.5 轴压比下不同配筋率下斜柱转换子结构的拟静力分析第90-112页
    6.1 不同暗柱纵筋配筋率数值模拟分析第90-96页
        6.1.1 构件滞回曲线分析第90-91页
        6.1.2 构件骨架曲线分析第91-93页
        6.1.3 构件位移延性分析第93-94页
        6.1.4 构件刚度退化分析第94-95页
        6.1.5 构件破坏机制分析第95-96页
        6.1.6 不同暗柱竖向配筋率数值模拟总结第96页
    6.2 不同框支柱纵筋配筋率数值模拟分析第96-103页
        6.2.1 构件滞回曲线分析第97-98页
        6.2.2 构件骨架曲线分析第98-100页
        6.2.3 构件位移延性分析第100-101页
        6.2.4 构件刚度退化分析第101-102页
        6.2.5 构件破坏机制分析第102-103页
        6.2.6 不同框支柱纵筋配筋率数值模拟总结第103页
    6.3 不同转换梁纵筋配筋率数值模拟分析第103-112页
        6.3.1 构件滞回曲线分析第104-105页
        6.3.2 构件骨架曲线分析第105-107页
        6.3.3 构件位移延性分析第107-108页
        6.3.4 构件刚度退化分析第108-109页
        6.3.5 构件破坏机制分析第109-110页
        6.3.6 不同转换梁纵筋配筋率数值模拟总结第110-112页
7 结论和展望第112-114页
    7.1 本文研究结论和设计建议第112-113页
    7.2 后续研究展望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0页
附录第120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某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冬季运行特性及节能调控优化研究
下一篇:地面运动双向最大加速度反应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