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8-23页 |
1.3.1 复合墙体力学性能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2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 | 第19-20页 |
1.3.3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1.3.4 建筑结构全寿命周期优化设计 | 第21-23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3-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0页 |
2 异形边缘柱密肋复合墙体受力性能研究 | 第30-60页 |
2.1 密肋复合墙体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 第30-41页 |
2.1.1 密肋复合墙体低周反复水平加载试验 | 第30-35页 |
2.1.2 密肋复合墙体竖向加载试验 | 第35-39页 |
2.1.3 两层两跨密肋复合墙体试验 | 第39-41页 |
2.2 密肋复合墙体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及验证 | 第41-49页 |
2.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2-47页 |
2.2.2 墙体数值模型验证 | 第47-49页 |
2.3 异形边缘柱密肋复合墙体力学性能分析 | 第49-55页 |
2.3.1 数值分析试件 | 第49-51页 |
2.3.2 试件加载方案 | 第51页 |
2.3.3 数值分析结果 | 第51-53页 |
2.3.4 异形边缘柱密肋复合墙体受力性能分析 | 第53-5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3 异形柱-密肋复合墙结构的简化分析模型 | 第60-88页 |
3.1 密肋复合墙结构数值分析模型研究现状 | 第60-62页 |
3.1.1 实体有限元模型 | 第60-61页 |
3.1.2 等效杆系简化分析模型 | 第61-62页 |
3.1.3 连续型简化模型 | 第62页 |
3.2 密肋复合墙板简化分析模型 | 第62-71页 |
3.2.1 密肋复合墙板的匀质化 | 第62-68页 |
3.2.2 等效拉压杆的宽度 | 第68-69页 |
3.2.3 密肋复合墙板肋格钢筋作用分析及简化 | 第69-71页 |
3.3 异形柱-密肋复合墙结构数值分析模型 | 第71-79页 |
3.3.1 结构弹塑性性能的数值模拟 | 第71-72页 |
3.3.2 异形柱的数值模型 | 第72-74页 |
3.3.3 等效拉压杆的单元分析及塑性铰参数 | 第74-78页 |
3.3.4 异形柱-密肋复合墙结构模型建立 | 第78-79页 |
3.4 刚架-拉压杆模型验证 | 第79-84页 |
3.4.1 墙体模型验证 | 第79-80页 |
3.4.2 振动台试验模型验证 | 第80-8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4 基于 IDA 的异形柱-密肋复合墙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88-110页 |
4.1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 | 第88-91页 |
4.1.1 增量动力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89页 |
4.1.2 单地震动记录 IDA 方法 | 第89-90页 |
4.1.3 多地震动记录 IDA 方法 | 第90页 |
4.1.4 增量动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90-91页 |
4.2 异形柱-密肋复合墙结构的增量动力分析 | 第91-102页 |
4.2.1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 第91-93页 |
4.2.2 确定地震强度参数并进行调幅 | 第93-95页 |
4.2.3 选取结构性态参数指标 | 第95-96页 |
4.2.4 定义结构的极限状态 | 第96-97页 |
4.2.5 算例分析 | 第97-102页 |
4.3 异形柱-密肋复合墙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102-107页 |
4.3.1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 第102-106页 |
4.3.2 异形柱-密肋复合墙结构地震易损性 | 第106-10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5 建筑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方法研究 | 第110-138页 |
5.1 建筑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的框架与内容 | 第110-120页 |
5.1.1 全寿命周期设计的相关的几个概念 | 第110-111页 |
5.1.2 建筑结构全寿命周期优化的内容 | 第111-113页 |
5.1.3 工程设计阶段的全寿命周期优化 | 第113-115页 |
5.1.4 优化变量的选取 | 第115-117页 |
5.1.5 两层次分类独立优化设计 | 第117-120页 |
5.2 建筑结构的破坏模式与失效分析 | 第120-126页 |
5.2.1 建筑结构的破坏模式 | 第120页 |
5.2.2 建筑结构的遇灾失效准则 | 第120-123页 |
5.2.3 建筑结构遇震失效分析 | 第123-126页 |
5.3 全寿命周期优化设计模型及方法 | 第126-134页 |
5.3.1 目标函数及设计变量 | 第126页 |
5.3.2 全寿命周期费用的估计方法 | 第126-130页 |
5.3.3 建筑结构地震易损性简化分析方法 | 第130-132页 |
5.3.4 最优设计标准的决策 | 第132页 |
5.3.5 既定设计标准下的最小造价设计 | 第132-133页 |
5.3.6 全寿命周期两层次优化设计步骤 | 第133-13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8页 |
6 异形柱-密肋复合墙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 | 第138-160页 |
6.1 密肋复合墙结构的能耗分析 | 第138-149页 |
6.1.1 围护结构热特性指标及计算方法 | 第138-140页 |
6.1.2 六种不同材料的密肋复合墙体热工性能分析 | 第140-141页 |
6.1.3 西安地区密肋建筑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 | 第141-142页 |
6.1.4 密肋建筑能耗分析模型 | 第142-146页 |
6.1.5 模拟计算 | 第146页 |
6.1.6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146-149页 |
6.2 异形柱-密肋复合墙结构简化抗震设计方法 | 第149-151页 |
6.2.1 异形柱-密肋复合墙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 第149-150页 |
6.2.2 异形柱-密肋复合墙结构的分析模型 | 第150页 |
6.2.3 截面设计 | 第150-151页 |
6.3 密肋结构全寿命周期优化设计方法 | 第151-154页 |
6.3.1 密肋结构全寿命周期优化设计方法与步骤 | 第151-152页 |
6.3.2 密肋结构的全寿命周期总费用估计 | 第152-154页 |
6.3.3 密肋结构最小造价优化设计 | 第154页 |
6.4 密肋结构全寿命周期优化设计实例 | 第154-15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60-164页 |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160-161页 |
7.2 展望 | 第161-164页 |
致谢 | 第164-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 第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