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论文研究的范围 | 第10-12页 |
1.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6页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6-22页 |
1.3.1 国外理论综述 | 第16-19页 |
1.3.2 国内理论综述 | 第19-22页 |
1.4 既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中小城市山水城市新解 | 第23-29页 |
2.1 山水城市概念新解 | 第23页 |
2.2 ”山水城市“的基本类型 | 第23-24页 |
2.3 山水城市的艺术内涵 | 第24-27页 |
2.3.1 山水哲学的艺术塑造 | 第24-25页 |
2.3.2 山水文化的艺术表现 | 第25-26页 |
2.3.3 古典园林的艺术表达 | 第26-27页 |
2.4 山水城市的建设主题和本质属性 | 第27-28页 |
2.4.1 山水城市的建设主题 | 第27页 |
2.4.2 山水城市的本质属性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山水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 | 第29-44页 |
3.1 山水城市规划的工作要点 | 第29-31页 |
3.1.1 山水城市规划的工作流程 | 第29页 |
3.1.2 山水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 | 第29-31页 |
3.2“山”“水”资源在山水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 第31页 |
3.3 山水城市“山”“水”开发模式研究 | 第31-43页 |
3.3.1 山水城市山水资源范围界定 | 第31-33页 |
3.3.2 城市山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研究 | 第33-37页 |
3.3.3“山”“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 第37-40页 |
3.3.4 城市山水格局架构 | 第40-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我国中小城市山水城市规划策略研究 | 第44-65页 |
4.1 山水城市合理规模研究 | 第44-48页 |
4.1.1 城市承载力与城市合理规模的相互关系 | 第44-45页 |
4.1.2 基于资源与环境的城市规模评价方法 | 第45-47页 |
4.1.3 中国山水城市合理规模的确定 | 第47-48页 |
4.2 山水城市人工环境塑造 | 第48-58页 |
4.2.1 人工环境塑造的基本要素 | 第48-49页 |
4.2.2 城市人工环境塑造案例简析 | 第49-53页 |
4.2.3 山水城市人工环境塑造策略 | 第53-58页 |
4.3 山水城市地域性特征的表达 | 第58-63页 |
4.3.1 地域性特征表达的重要意义 | 第58页 |
4.3.2 基于城市风貌的地域性特征塑造的主要内容 | 第58-60页 |
4.3.3 山水城市地域性表现的方法 | 第60-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城市实践——首山新城山水城市建设 | 第65-74页 |
5.1 首山新城山水城市规划背景 | 第65-67页 |
5.1.1 研究项目及范围 | 第65页 |
5.1.2 首山新城的现状山水资源 | 第65-66页 |
5.1.3 首山新城发展方向研究 | 第66-67页 |
5.2 首山新城“山水格局”架构 | 第67-70页 |
5.2.1 山体景观塑造 | 第68-69页 |
5.2.2 水域开发与保护 | 第69-70页 |
5.3 首山新城“山水慢城”打造 | 第70-74页 |
5.3.1 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 第70-71页 |
5.3.2 道路交通系统 | 第71-73页 |
5.3.3 城市特色风貌塑造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4-75页 |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4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