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实现的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研究综述第12-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4-15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第15-18页
第二章 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实现综合评价的相关概述第18-25页
   ·综合客运枢纽内涵第18-19页
   ·综合客运枢纽的功能实现内涵第19-22页
     ·综合客运枢纽的功能内涵第19-21页
     ·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实现的内涵第21-22页
   ·可达性及其计量方法概述第22-25页
     ·可达性的概述第22页
     ·可达性的计量模型第22-25页
第三章 诱导标识系统可引导性评价第25-33页
   ·诱导标识系统评价研究现状第25-26页
   ·诱导标识系统的概述第26-27页
   ·诱导标识系统的可引导性评价第27-32页
     ·诱导标识系统可引导性的评价依据第27-30页
     ·诱导标识系统可引导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第30-32页
   ·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基于空间阻隔的功能布局可达性评价第33-38页
   ·功能布局评价研究现状第33页
   ·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布局的可达性评价第33-37页
     ·枢纽功能布局的网络拓扑分析第33-34页
     ·可达性的计量方法选取第34-35页
     ·基于空间阻隔的枢纽功能布局可达性评价第35-37页
   ·小结第37-38页
第五章 基于内部客流特性的枢纽换乘集散可达性评价第38-47页
   ·换乘集散的路径选择第38-40页
   ·综合客运枢纽内不同设施客流速度的计量第40-42页
     ·旅客步行速度相关研究成果第40页
     ·枢纽内不同设施中旅客步行速度计量模型第40-42页
   ·综合客运枢纽换乘集散可达性的计量第42-46页
     ·旅客感知距离和旅客步行实体距离的计量第43-44页
     ·综合客运枢纽换乘集散距离的计量第44-45页
     ·综合客运枢纽步行实体距离的计量第45-46页
     ·综合客运枢纽换乘集散可达性计量第46页
   ·小结第46-47页
第六章 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实现综合评价模型第47-65页
   ·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实现的评价指标第47-48页
   ·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实现的综合评价模型第48-52页
     ·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实现评价指标的关联度第49-50页
     ·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实现评价指标关联有向图第50页
     ·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实现评价指标关联矩阵第50-51页
     ·基于关联矩阵积和式的可达性评价第51-52页
   ·案例分析—上海南站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实现综合评价第52-63页
     ·上海南站布局概况第52-54页
     ·诱导标识系统可引导性评价指标计算第54-55页
     ·功能布局可达性评价指标计算第55-56页
     ·换乘集散可达性评价指标计算第56-63页
     ·上海南站功能实现综合评价第63页
   ·小结第63-65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65-67页
   ·研究结论及创新第65-66页
   ·研究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PR制度下的EOL产品逆向物流研究
下一篇:基于协同理论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采购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