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唱和诗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1 苏轼唱和诗分类 | 第10-26页 |
·与亲人唱和 | 第10-14页 |
·“二苏”唱和 | 第10-12页 |
·与其他亲人唱和 | 第12-14页 |
·与弟子唱和 | 第14-18页 |
·“苏黄”唱和 | 第14-15页 |
·“苏秦”唱和 | 第15-16页 |
·与晁、张唱和 | 第16-18页 |
·与同僚唱和 | 第18-20页 |
·与王巩唱和 | 第18页 |
·与钱勰唱和 | 第18-19页 |
·与刘景文唱和 | 第19-20页 |
·与诗僧唱和 | 第20-21页 |
·与道潜唱和 | 第20-21页 |
·与昙秀唱和 | 第21页 |
·追和古人 | 第21-26页 |
·“和陶诗”的篇目 | 第21-23页 |
·“和陶诗”的内容 | 第23-26页 |
2 苏轼唱和诗的思想倾向 | 第26-42页 |
·阐发儒家思想 | 第26-30页 |
·建功立业的当世之志 | 第26-27页 |
·关心民瘼的思想感情 | 第27-29页 |
·卓尔不群的独立意识 | 第29-30页 |
·反映道家思想 | 第30-35页 |
·归隐田园的心态 | 第30-31页 |
·命运无常的感慨 | 第31-33页 |
·旷达自适的情怀 | 第33-35页 |
·折射自我意识 | 第35-42页 |
·自我显现的意识 | 第36-39页 |
·畏祸全身的意识 | 第39-42页 |
3 苏轼唱和诗的艺术特征 | 第42-56页 |
·声律特征 | 第42-46页 |
·喜险韵 | 第42-43页 |
·好仄韵 | 第43-45页 |
·用拗体 | 第45-46页 |
·艺术手法 | 第46-51页 |
·独特的“诗眼” | 第46-47页 |
·擅长用譬喻 | 第47-49页 |
·大量用典故 | 第49-50页 |
·以议论作诗 | 第50-51页 |
·艺术风格 | 第51-53页 |
·戏谑调侃 | 第51-52页 |
·平淡自然 | 第52-53页 |
·外枯中膏 | 第53页 |
·余论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