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图像诗修辞形式的转向:从语言到图像的隐喻 | 第12-29页 |
第一节 符号的隐喻 | 第15-18页 |
第二节 表象的隐喻 | 第18-26页 |
第三节 汉字象形性的隐喻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多媒介和图像诗的多元化 | 第29-41页 |
第一节 诗歌文本的变化:“手工艺品”与装置艺术 | 第30-34页 |
第二节 文本印刷与其他媒介表现形式的结合 | 第34-37页 |
第三节 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立体感知和互动参与 | 第37-41页 |
第三章 图像诗与台湾文学转型 | 第41-54页 |
第一节 1950年代:政治压抑下的诗歌突围 | 第41-49页 |
一、图像诗的实验:现代主义思潮的涌现 | 第41-44页 |
二、图像诗的语言:汉字的先天优势与语言困境中的突破 | 第44-47页 |
三、图像诗的整合性:现代与乡土的对话 | 第47-49页 |
第二节 1980年代:后现代主义与图像诗 | 第49-54页 |
一、图像诗的繁荣:对后现代主义的选择和接受 | 第49-52页 |
二、图像诗的题材转换: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 第52-54页 |
结语:“图以载文文自轻”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