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流式水轮机非定常流动及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 1.2.1 国内外贯流式水轮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贯流式水轮机运行的稳定性问题 | 第13-14页 |
| 1.2.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贯流式水轮机定常流动数值解析 | 第16-37页 |
| 2.1 数值仿真技术及定常流动解析 | 第16-22页 |
| 2.2 设计最优工况流动分析 | 第22-30页 |
| 2.2.1 速度矢量分布 | 第22-26页 |
| 2.2.2 最优工况的能量分布 | 第26-30页 |
| 2.3 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的比较 | 第30页 |
| 2.4 一元能量汇总分析 | 第30-36页 |
| 2.4.1 尾水管压力回复系数 | 第31页 |
| 2.4.2 尾水管水能损失因子 | 第31-32页 |
| 2.4.3 能量汇总 | 第32-33页 |
| 2.4.4 一元能量收支表 | 第33-34页 |
| 2.4.5 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 2.4.6 理论预测式 | 第35-3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协联工况非定常流动及稳定性研究 | 第37-73页 |
| 3.1 非定常流动解析准备 | 第37-44页 |
| 3.1.1 非定常流动研究流程 | 第37-39页 |
| 3.1.2 湍流模型及滑移网格 | 第39-40页 |
| 3.1.3 协联工况的选取 | 第40-43页 |
| 3.1.4 非定常流动计算 | 第43-44页 |
| 3.2 转轮叶片汽蚀分析 | 第44-52页 |
| 3.2.1 固定导叶和活动导叶内部流动分析 | 第44-47页 |
| 3.2.2 转轮进口的速度分布 | 第47-48页 |
| 3.2.3 转轮叶间流动情况及汽蚀分析 | 第48-52页 |
| 3.3 尾水管压力脉动研究 | 第52-69页 |
| 3.3.1 监测点的布置 | 第52-53页 |
| 3.3.2 转轮出口的速度分布 | 第53-55页 |
| 3.3.3 转轮进出口压力周期性变化云图 | 第55-61页 |
| 3.3.4 转轮进出口的压力脉动分析 | 第61-69页 |
| 3.4 尾水管内部流动比较 | 第69-71页 |
| 3.4.1 尾水管内部速度场和动能场 | 第69-71页 |
| 3.4.2 尾水管内部流动分析 | 第7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四章 偏工况非定常流动及稳定性研究 | 第73-89页 |
| 4.1 偏工况工况点的选取 | 第73-74页 |
| 4.2 偏工况转轮叶片汽蚀研究 | 第74-77页 |
| 4.2.1 转轮叶片各能量分布 | 第74-77页 |
| 4.2.2 叶片汽蚀分析 | 第77页 |
| 4.3 偏工况压力脉动研究 | 第77-86页 |
| 4.3.1 转轮进出口能量分布 | 第77-81页 |
| 4.3.2 转轮进出、出口压力分布 | 第81-82页 |
| 4.3.3 压力脉动分析 | 第82-85页 |
| 4.3.4 频谱分析 | 第85-86页 |
| 4.4 尾水管内部流动分析 | 第86-8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 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 2. 展望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97页 |